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可行性报告

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西安市周至县北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2.项目性质:新建3.建设地点:周至县周显路以西、万联建材家居广场以北4.投资单位:银川新水桥农贸市场经营服务有限公司1.2 研究范围及主要编制依据1.研究范围我公司经多次实地考察,对在周至县建设农副产品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项目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区域现状和规划、需求分析和政策保障、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方案、节能、工程进度和项目管理、建设项目招投标、环境影响及评价、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

2.主要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新的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标准》(6) 业主提供的区域及园区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土地、自然条件等基础性资料(7)本项目适用的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法规等(8)项目其他有关资料1.3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1.项目建设必要性周至县北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的需要;是满足新县城人民生活的需要;是繁荣周至地区商贸流通的需要;是促进周至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是解决周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需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周至县农业经济强县的需要。

2.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为120亩,总建筑面积56200㎡。

3.工期安排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前期工作情况,工程建设期初步确定为2年,具体安排为: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底,完成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招投标工作、完成建设资金筹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初以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同步完成一期配套道路、管网工程,同时实现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

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农产品展示大厅,完善信息化交易大厅及其他配套服务,进行工程验收。

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5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1、项目建设投资周至县北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12960万元。

其中:一期工程投资5463.94万元,占总投资的42.16%;二期工程投资5520.10万元,占总投资的42.60%;预算外开支及利息1975.96万元,占总投资的15.24%。

2、资金来源周至县北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12960.00万元,资金来源于企业自筹638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9.23%;建设期申请银行贷款2680万元,占总投资的20.67%,申请政府扶持资金39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10%。

1.6 结论周至县目前有人口67.4万,耕地90万亩,是关中地区著名农业大县。

尤其其特色优势农产品猕猴桃更是驰名中外。

建设周至兴周农产品市场对于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周至在周边地区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7投资单位情况简介银川新水桥农贸市场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以农产品批发、加工和农贸市场经营管理为主。

现旗下有物业银川新水桥农贸市场、贺兰县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场和新世纪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资产约1.5亿,2013年销售收入8600余万。

公司2009年投资建设的银川新水桥农贸市场为银川首个标准化清真农贸市场,也是商务部确立的第一批县级农贸市场,2010年公司投资的银川新水桥农贸市场二期“银川清真牛羊定点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当年银川市社会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经营管理的贺兰县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场为银川仅有的三家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场之一,被银川市政府评为“放心肉”供应企业,更多次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

第二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市场作为流通主体意识的加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流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保证,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到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无一不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及发展现代化市场势在必行。

从2007年开始建设的如北京新发地、南京的多彩、西安的辛家庙等诸多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在承担农产品流通、带动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周至县是关中地区农业大县,其特色农产品猕猴桃种植面积近40万亩,三湾蔬菜基地驰名省内外。

周边眉县、武功、杨凌、扶风、兴平、乾县经济发展均以农业为主,特色农产品不胜枚举,亟须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周至作为周边地区区域中心、交通便利、政策环境优异,适合建设一个中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2.1.2 周至的情况介绍周至县属西安市,离西安68公里,县域面积2974平方公里,有人口67.4万,耕地约90万亩。

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45万千瓦,地热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目前以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带,发展城郊型农业,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和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培育的猕猴桃优质品种“秦美”、“亚特”通过国家鉴定并分获金、银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具有极大的农产品产地优势。

周至县地理位置优越,东邻西安,西结宝鸡,南连汉中,北通杨陵。

310国道横贯东西,穿境而过,与近在咫尺的陇海铁路并驾齐驱;108国道纵贯南北,将西宝南线、陇海铁路与西宝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北通咸阳国际机场,仅50公里之遥,交通十分便利,适合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该项目建设是满足新县城人民生活的需要周至县现有人口67.4万人,建设周至县北环农付产品批发市场丰富农产品供应种类、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解决当地老百姓卖难的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2.2.2该项目建设是繁荣周至地区商贸流通的需要周至是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为了让周至的特色农产品能够走出去,新建的周至北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为之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和交易平台。

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客商来周至投资兴业,不断繁荣周至商贸流通领域,带动周至经济发展。

2.2.3该项目建设是解决周至地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需要随着城市扩张发展,近郊的农民很多失去土地,周至北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将为周至及周边地区直接提供近2000个摊位和近50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

这也正符合中央“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的号召。

因此,该项目建设是解决周至地区就业问题的需要。

2.2.4项目建设是提升周至区域影响力的需要周至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和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虽然近年在农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然而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后续农业经济发展将会减缓,亟须一个新的契机带动农业的发展,而新建周至北环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的商贸流通,有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周至及周边眉县、武功、杨凌均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依托杨凌高新区,当地农业种植水平一直比较高,但是农产品销售情况一直比较差。

近年芹菜、茄子、黄瓜、辣椒多种蔬菜滞销,农民的种植水平和收入水平严重不匹配。

究其原因,就是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存在问题。

“建好梧桐苑,不怕没凤凰”,周至北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成,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渭河平区具有重大影响,可以完善周至的农业发展产业链,提升周至在周边地区的区域影响力。

2.2.5该项目建设是打造周至农产品品牌的需要周至北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建设1200㎡的周至特色农产品展示区,集中对周至农产品进行宣传展示,提升周至农产品形象,打造周至农产品品牌,为周至农产品走出去服务。

第三章项目区域现状和规划3.1建设地址周至县周显路以西、北环路周至万联家居广场以北3.2建设条件3.2.1区位条件周至县地处关中西部。

距西安市区6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东依白马河中心线与户县为邻;南依秦岭主脉与佛坪、宁陕交界;西有界碑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北凭渭河与武功、兴平县和杨陵区、扶风县相邻。

县城与附近各地(以公路线为准)距离:东距户县、周至界32.5公里;西距眉县、周至界17.5公里;最东部与户县交界的是尚村乡的宋滩村;最南部与宁陕县交界的是板房子乡的光秃山、与佛坪县接壤的是厚畛子乡的光头山;最西部与眉县交界的是竹峪乡境内的鹰咀石;最北部是与兴平县交界的尚村乡的马寨滩,区域位置优越。

境内108国道、南环路、南横线等省市公路便捷;距离西宝高速不到4公里,陇海干线铁路不到6公里,交通条件便利。

县政府高瞻远瞩结合周至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精确规划,现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带,发展城郊型农业。

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和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培育的猕猴桃优质品种“秦美”、“亚特”通过国家鉴定并分获金、银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3.2.2自然条件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周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夏间,东南季风从各山谷口猛吹,“夜来南风起”,多干热风害,尤以黑水峪口,马召乡为最。

县北部海拔400~500米的平原、浅山、黄土原区,为温暖湿润区,1年2熟,年平均气温12~13.6℃,热量为全县之冠,年降水量660~800毫米,秋季多阴雨,日照少,降温快,影响收成。

县中部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为温和半湿润区,区内年平均温度11~13℃,年降水量650~800毫米,农作物2年3熟。

县中西南一角为温和湿润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温度12℃,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年2熟。

县南中、深山区大部为温凉半湿润区,海拔1100~1200米,年平均温度10~11℃,年降水量650~720毫米,农作物1年1熟。

县南深山一部分为温凉湿润区,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8~10℃,降水量750毫米以上,农作物1年1熟。

其年降水为全县最高。

3.2.3社会经济条件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6.27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5亿元,较上年增长52.55;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2亿元,较上年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6亿元,较上年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98亿元,较上年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2亿元;较上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3元,较上年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较上年增长2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