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中国宗教历史精准、系统的梳理,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0世纪90年代,牟钟鉴教授与张践教授用九年时间合写了《中国宗教通史》,1999年出版后广受好评,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宗教类一等奖。
这是国内科研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奖项,选拔考核严谨,至今已经评选到第七届。
其中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宗教学一等奖空缺(第六届的一等奖是十五卷本的《中国佛教通史》),由此也可见本书获奖之珍贵、价值之卓越。
2013年本书入选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被翻译成英文向世界发行。
本来《通史》有一百万字,但翻成英文需要压缩成50万字。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就是英文译本的原稿,2015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我看来,上述著作英文版本的出版,有助于外国人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宗教的系统性,而且也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价值。
而简明读本的出版,则有助于国内对宗教学有研究热情的初学者把握中国宗教的本质与内容,在国内“讲好中国故事”。
一、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宗教”概念的内涵
自从宗教学学科产生以来,“何为宗教”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
鉴于这门学科产生的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我们也毋容置疑宗教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一神信仰的烙印。
随着宗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基于西方文化而制定的“标准鞋子”在非西方难免会有“不合脚”的困惑。
由于中国宗教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容,研究中国宗教的学人对上述“宗教”概念“不合脚”的感触尤其深刻,“宗教”之“教”与“教化”之“教”的差异显而易见。
正如牟钟鉴先生所说,西方宗教学百余年间的发展,因其缺少中国宗教史的资料,其后果有二:“一是西方宗教学所总结出来的一般性原理原则,缺乏充分的普遍价值;二是西方学人在涉及中国宗教历史特点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和误解。
”因此,“当代中国宗教学学者有责任用世界比较宗教学的眼光,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自己的宗教史,并从中总结出正确和明晰的理论观点,为建立中国特色宗教学提供中国宗教经验。
从现实性来说,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信仰尽管发生了巨大变化,却仍然在心理结构上保留着某些历史传统的文化基因,形成稳定的民族特征。
”
牟钟鉴、张践教授的著作对中国自原始社会开始,
至民国年间复杂多样的宗教形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阐述。
专著中既包括中国滋生的原生性宗教,也包括从外国传来的各种世界性宗教;既包括原始、古代形态的宗教,也包括现代形态的宗教;既包括华夏民族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也包括中国各主要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
这些复杂的宗教形态,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如此丰富的内容,显然无法用一种宗教或一个神灵的宗教概念去理解。
这是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因而也决定了中国人信仰世界的复杂性。
面对诸多人群共处华夏、你来我往的现实,尊重与妥协、求同与存异,寻求彼此精神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多元通和”,成为必然选项,这正是牟钟鉴先生提出来的核心理念之一。
他与张践先生一起,在著作中对中国宗教“多元通和”的思想及其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
这个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
人文理性引导宗教信仰,两者互为补充,从而避免了欧洲中世纪神权政治和神学垄断,使宗教义理贴近现实生活,有益道德教化,而宗教又弥补了儒、道两家缺少彼岸追求和神灵慰藉的不足。
第二,民间性与正统性互补。
民间宗教与正统大教相别又相互流动,形成民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不仅同时满足了上下阶层的信仰需求,而且在互动中保
持着宗教的生命活力。
第三,民族主体性与多元开放性统一。
敬天法祖为全民尊奉并数千年不变的基础性信仰;以儒、道互补为底色,同时具有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博大胸怀,易于接受外来宗教并使之中国化。
第四,通和性与多样性并存。
在儒家“和而不同”和道家“有容乃大”思想引导下,不同宗教互相接近、彼此和谐而且会通,成为风气。
历代王朝文化政策的主流是三教或多教并奖,信仰关系以和谐为主旋律,还出现二教或三教共信的“信仰混血”现象。
这样的宗教生态,显然不同于西方社会。
中国宗教史作为中国文化史的有机构成,记录着中国人向往神圣、追求超越、探索奥秘的漫漫长途。
总体上看,揭示出中国宗教“多元通和”的特征,显著拓展了学术界对于宗教概念的理解,极大地丰富了宗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二、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宗教的“系统性”
在当代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中,对于各种具体宗教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展很大,但是通史的研究成果进展很小。
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能够统摄中国宗教发展历程的主题线索。
牟钟鉴教授在长期研究中国道家道教思想、儒家思想和中国民族宗教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
教”这一概念。
在本书中,除了一般宗教史都要关照的原始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宗教之外,作者还着力开挖了具有国家民族宗教性质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即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中国人的基础性信仰,并叙述其一贯到底的发展过程。
这是前人未做过的工作。
由于有了宗法性传统宗教这样一条主题线索,其他宗教及其相互关系便联成了一体,丰满了中国宗教的整体面貌。
这是其他宗教史著作难以做到的,可以视为本书的突出创新之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