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一.单选题 1.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D A.肝脏B.心脏C.肺脏D.皮肤E.肌肤 2.摄氏温度(℃ )与华氏温度(℉ )的换算公式为:B A. ℉ = ℃ ⅹ5/9+32 B. ℉ = ℃ ⅹ 9/5+32 C.℃= ℉ⅹ 5/9+32 D. ℉ =(℃-32)ⅹ 5/9 E. ℉ =℃+32 ⅹ 5/9 3.口温超过以下哪个范围为发热:B A.37℃ B.37.2℃C.37.5℃D.37.8℃E.38℃ 4.败血症病人发热的常见热型为:B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D.不规则热E.以上都不是 5.感染肺炎双球菌的病人发热的常见热型为:A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D.不规则热E.以上都不是 6.测量口温时,一般需将口表的水银端放入的部位是:B A.口腔中部 B.舌下热窝 C.舌上1/3处 D.舌上2/3处 E.舌下2/3处7.口温超过以下哪个范围属于超高热:C A.39℃ B.40℃ C.41℃ D.42℃ E.43℃ 8.提示高热病人退热期可能发生虚脱的表现是:A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B.头晕、恶心、无汗 C.脉搏呼吸渐慢、无汗D.脉细速、四肢是冷、出汗E.脉速、面色潮红、无汗 9.个人体温正常生理波动范围是:C A.0.1-0.2℃ B.0.3-0.6℃C.0.5-1℃D.1-1.5℃E.1.5-2℃ 10.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一般在下列哪个范围: D A.40-60次/分 B.40-80次/分 C.60-80次/分 D.60-100次/分 E.80-120次/分 11.下列哪项为诊断心动过速的脉搏次数: C A.>60次/分 B.>80次/分 C.>100次/分 D.>120次/分 E.>140次/分12.下列哪项为诊断心动过缓的脉搏次数: C A.〈40次/分B.〈50次/分C.〈60次/分D.〈70次/分E.〈80次/分 13.间歇脉多见于:D A.心动过缓 B.心动过速 C.窦性心律不齐 D.器质性心脏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 14.脉搏短绌多见于:E A.心动过缓 B.心动过速 C.窦性心律不齐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心房纤颤 15.以下哪种脉搏属于节律异常:E A.洪脉 B.丝脉C.水冲脉D.奇脉E.脉搏短绌 16.有期前收缩所产生的脉搏称为:E A.洪脉 B.丝脉 C.水冲脉 D.奇脉 E.脉搏短绌 17.测量脉搏常用部位是:D A.颞动脉 B.颈动脉 C.肱动脉 D.桡动脉E.足背动脉18.测量正常脉搏常用的时间为:C A.15s B.20s C.30s D.45s E.60s 19.需2个护士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的是:E A.心动过缓 B.心动过速 C.窦性心律不齐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心房纤颤 20.平均动脉压的值约等于:D A.1/3舒张压+1/3收缩压B.1/3舒张压+1/2收缩压C.1/2舒张压+1/3收缩压D.2/3舒张压+1/3收缩压E.1/3舒张压+2/3收缩压21.测血压时袖带下缘距离肘窝:B A.1-2cm B.2-3cm C.3-4cm D.4-5cm E.5-6cm 22.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范围为: D A.8-12次/分 B.12-16次/分C.14-18次/分D.16-20次/分E.18-22次/分 23.下列哪种病人不宜测肛温:C A.昏迷者 B.小儿 C.腹泻者 D.下肢损伤者 E.腹部手术后病人 24.有关体温测量描述错误的是: BA.经口呼吸者不宜测量口温B.口温多用于婴儿和昏迷病人 C.心脏病患者不宜测量直肠温度 D.腋温易受环境影响不够准确 E.腋窝如有汗液应擦干稍停片刻再测25.测量血压时,下列哪项因素不能引起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D A.手臂位置低于心脏水平 B.膀胱充盈 C.袖带过宽D.吸烟E.进食 26. 不可能出现丝脉的疾病是: A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大出血 C.主动脉瓣狭窄 D.休克E.心功能不全27.张某女,32岁,以高热3天为主诉入院。
入院后,病人体温波动在39-39.9℃之间,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识清楚,口唇干裂,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有时出现寒战。
请你判断该患者的发热属于: B A.超高热B.稽留热C.弛张热D.不规则热E.间歇热二、多选题 1.哪些病人可采用测量肛温方法:AB A.昏迷病人B.小儿C.腹泻患者D.心梗病人E.直肠术后病人 2.哪些病人可采用测量口温方法:BCD A.昏迷病人B.小儿C.下肢损伤患者D.心梗病人E.口鼻术后病人 3.下列哪些符合脉搏生理变化:CDE A.成人比小儿快B.老人比小儿快 C.女性比男性快 D.活动快 E.睡眠慢 4.以下哪种呼吸属于节律异常:DE A.浅快呼吸 B.蝉鸣呼吸 C.库斯莫尔呼吸 D.陈施呼吸 E.比奥呼吸 5.病人出现三凹症,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明显延长可能患何种疾病:BE A.阻塞性肺气肿 B.气管异物C.胸腔积液D.支气管哮喘 E.喉头水肿 6.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BDE A.阻塞性肺气肿 B.胸腔积液 C.支气管哮喘D.广泛性肺纤维化 E.大片肺不张三 .填空题 1.评估脉搏时注意评估频率、节律、强弱、动脉壁的异常。
2.评估呼吸时注意评估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改变。
3.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三凹症状是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
4.成人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分为呼吸过速,小于 12 次/分为呼吸过缓。
四 .概念题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9℃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5.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6.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称为低血压。
7.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心率,称为脉搏短拙。
8.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开态就如潮水起伏。
9.间歇呼吸:又称毕奥呼吸。
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五 .简答题 1.体温过高的分度标准。
(1)低热37.3~38.0℃ (99.1~100.4°F) (2)中等热 38.1~39.0℃ (100.6~102.2°F) (3)高热39.1~41.0℃ (102.4~105.8°F) (4)超高热41.0℃以上(105.8°F) 2. 体温过高分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上升可有两种方式:骤升和渐升。
骤升是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渐升是指体温逐渐上升,主要表现是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2)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主要表现是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退热方式可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对于骤退型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
3.高血压和低血压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 4.简述咽拭子标本留取方法。
(1)查对医嘱,贴化验单附联于咽拭子培养管上下(2)洗手、携用物至床旁(3)核对病人并解释(4)点燃酒精灯,嘱病人张口发“啊”音(5)用培养管内的无菌棉签擦拭腭弓两侧、咽、扁桃体的分泌物(6)在洒精灯火焰上消毒试管口,棉签插入试管,塞紧(7)洗手、记录,送检5.吸氧的副作用有哪些 ? (1)氧中毒(2)肺不张(3)呼吸道分泌物干燥(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5)呼吸抑制 6.吸氧的指征是什么?(1)低张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六 .论述题和病例题 1.如何护理体温过高的病人?⑴降低体温(2)加强病情观察(3)补充营养和水分(4)促进病人舒适(5)心理护理2.病人吕某,女,38岁,以持续高热1周为主诉入院,病人入院后,体温在39—40摄氏度,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1摄氏度以内,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识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
请:(1)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2)提出护理目标(3)制定护理措施3.病人许某,男,49岁,入院诊断为脑膜炎。
病人入院后,检查发现病人口唇发绀,呼吸呈周期性变化,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经过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上述变化,其形态如潮水起伏。
1)请你判断该病人属于哪种呼吸?潮式呼吸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呼吸?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只有当缺氧严重,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恢复或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呼吸又再次减弱继而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变化。
4.李某,女,60岁,以心房纤颤为诊断入院。
请问:(1)病人可能出现何种脉搏异常?为什么?脉搏短拙,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输出量少的搏动可产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
(2)此脉搏的特点是什么?脉率少于心率(3)如何正确测量?有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或“停”口令,计时一分钟。
5.对于二型呼衰的病人应怎样吸氧 ,为什么? 低浓度、低流量(1-2升/分钟)由于二氧化碳分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