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绘孩子眼中的世界
——引导学生作文个性表达
内容摘要:儿童对世界的感知不同,这体现着两种思维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
这两张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
作文教学将引导学生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关键词:感知世界个性表达编写班级故事珍视个人独特感受
儿童对世界的感知不同,这体现着两种思维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
有些孩子迷恋着大自然的和谐美,他们对大自然的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
当他们的注意力被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的时候,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或现象上了,对他们来说,整个美的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这是对周围世界的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征。
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
他们用画面、形象来思维的。
而对于另一些儿童,他们并不关注大自然美的和谐。
他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红?太阳到夜晚躲到哪里去了?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逻辑的一面。
这两张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如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他们眼中的世界,即作文个性表
达成为一个探究课题。
一、作文选材多角度
升入四年级,孩子们写作文还是感到困难。
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少观察的训练。
不知“写什么”是目前学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怎样来解决这个难题?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指导中应将学生的取材引向生活,“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
编写班级故事,解决了孩子选材的难题。
当我启发孩子们:班级故事就是写我的老师和同学,写一堂有趣的课,写我的教室,写金秋十月的大自然,这些都是成长故事时,孩子们争着讲述自己难忘的班级故事。
看来生活处处都是习作素材。
二、作文题目彰显个性
新颖的作文题目既能吸引读者,又是习作主题的体现。
什么样的题目能吸引人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我们欣赏作文题目,如《老师的圆脸变尖了》,《樱桃核的故事》,《小乌龟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为什么如此沉默》,《别让自己太糟糕》,《下水道的天堂》让孩子猜猜作文内容,感受题目的概括力。
再次,我们来给自己的作文换题目,题目要展示文章主题。
后来,我们还进行了给短文起题目训练,作文题目可以是一句短语,一个句子,一句诗句。
题目风格可
以风趣幽默,可以富有哲理,可以留下悬念,这样的题目才能彰显个性。
三、作文内容体现个人独特感受
习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孩子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
校园生活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孩子在校园得到快乐,得到收获?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参观校园,观察植物角,童年照片展等活动。
在一个晴朗的十月的日子,我带学生参观校园。
蔚蓝、深远的天空,披着各色盛装的树木,枝头美丽的树叶展示着早秋的鲜艳色彩。
这一切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孩子迷恋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他们惊叹秋季树木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
我们一起观察了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巴住墙的,一同领略了秋天银杏树的灿烂。
这样的活动给孩子习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灵感,孩子写出了自己的独体感受。
《校园秋色》一文这样描写:黄叶地,天高云淡,秋色连波,正是一年最好时。
老师说今天是观察植物的好日子,要带我们参观校园里的植物。
我们听了欢呼起来。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教学楼走廊阳台上种植的四季豆,俗称红豆豆。
它开出的花是白色的,奇怪的是它的花瓣是头朝下的,花落后结出绿色的果实。
等到果子成熟了,就变成橘红色的了。
红红的果子把翠绿的叶子点缀得非常漂亮。
听说还可以吃呢。
风一吹,绿叶就摆起来,果子也随风一起荡漾,美丽极了。
老师又带我们来到教学楼前观察银杏树。
挺拔灿烂的银杏树给十月校园增添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银杏叶子金黄明亮,风一吹,叶子就像蝴蝶一样飞下来。
我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银杏树叶,叶子顶上有两个尖尖的东西,我用叶子扇了扇,一阵清风拂过,舒服极了。
银杏树上的叶子已经有一半黄了,秋风一吹,叶子不时飘落下来,我们纷纷在树下捡树叶做书签,欢快的笑声飘荡在校园中。
一篇习作就是这样炼成的
四、欣赏与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于孩子们的习作,我总会下功夫仔细阅读,将其中的优点一一列举出来,孩子们在一次次喝彩声中进步。
例如,在观察日记习作时,孩子们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会让他们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的情趣,感受自己情感的表达。
在写景习作中,对孩子们引用古诗词的写法我大为赞赏,告诉他们引用会为文章增色。
我在教室养了4只小乌龟,教室里变多了一份情趣与欢乐。
所以,第四次习作——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就特别成功。
印象最深的是这篇《绿色宠物》,习作写到:教室讲台上,养着4只可爱的小乌龟,性情古怪的它们像个活宝,一个劲地向上爬。
还会来个双龟并进。
可是,这都要看它们是否高兴,它要是不高兴啊,就会在鹅卵石上呼呼大睡。
小乌龟一身绿甲,好像子弹也打不穿,头上有两块红斑。
尖尖的小爪子抓人一点也不疼。
针眼大小的鼻孔长在头的前端,绿色的小眼睛好奇地盯着你,好像在说你是谁呀?
乌龟吃食时很可爱,一口一个龟食。
有时候会碰上鱼缸壁,碰了之后,眨巴眨巴眼睛,之后就会回壳里去了。
乌龟刚来教室的时候,小心地看着四周,生怕有什么东西似的。
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在里面爬来爬去;老师讲课时,它会歪着头听;太阳照上它时,就会赖赖地晒太阳。
我给出这样的评语:你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你的观察视角新颖独特,语言风趣幽默,描述生动有趣。
这次习作展现出小作者聪明活泼,富于探索的个性。
《乌龟赛跑》这篇习作又是这样描述教室里的小乌龟:同学们给教室里带来三支小乌龟,一只叫勇者神龟,一只叫爽歪歪,另一只叫懒洋洋。
课间,同学们进行乌龟赛跑。
同学们在书桌上摆上书本铅笔盒作为障碍物,拿出勇者神龟和爽歪歪来比赛。
比赛开始,勇者神龟真是如其名,勇往直前,大家给它加油,它就更勇猛了。
可是,爽歪歪总是拐弯转圈跑,主人把它扶正,它依旧转弯。
勇者神龟都到终点了,爽歪歪还没出发呢。
急得主人抓耳挠腮。
勇者神龟坐在主人放在鱼缸里的鹅卵石上,晒着太阳,看着比赛,悠闲自在。
展现出小作者细致的观察,理性的思维特点。
每次拿到作文本,孩子们都会急切地翻开本子看老师的评语。
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在我的称赞中提高了,他们开始喜欢写作文了。
五、作文习惯的养成
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
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以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二是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
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好词佳句的习惯;三是在作文中主动修改以及与人交流的习惯。
作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生活的需要,为交际的需要。
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和交际性,在作文内容上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学生作文引向生活,在作文的目的上就是实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
我将孩子们的优秀习作整理成册,命名《班级故事》,并通过班级读书群平台展示给家长,这个小小成果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未央区东前进小学王海燕
2013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