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摘要:消化性溃疡通常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胃黏膜的侵袭因素( 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与防御因素( 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间的失衡而引起的。
通过对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新的抗溃疡药物的研发。
关键字: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分类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作用靶点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念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急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与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因此往往将其统称为消化性溃疡。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胃酸过高的胃酸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引起胃的炎症或溃疡。
胃酸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
壁细胞内含有3 种受体: 组胺受体、胆碱能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分别接受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激活。
这些受体被激活后,均通过第二信使cAMP 和Ca2 + 刺激壁细胞顶端的分泌性膜结构及质子泵,使H + 分泌增加。
壁细胞膜内组胺受体与组胺结合后,与兴奋性GTP-结合蛋白耦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 转化为cAMP,最后导致壁细胞内H +、K + -ATP 酶( 质子泵) 激活,促进酸分泌。
乙酰胆碱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分别与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结合后,与GTP 结合蛋白耦联,激活磷脂酶C。
该酶催化膜内磷脂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再激活质子泵。
胃泌素和乙酰胆碱能促进肠嗜铬样细胞释放组胺,与组胺具有协同作用。
壁细胞表面尚有生长抑素受体,兴奋后与抑制性膜受体Gi 结合,经过抑制性GTP 结合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从而减少细胞内cAMP 水平,使壁细胞分泌H + 减少。
2.Hp 感染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病因,感染Hp 人群的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15%~ 20%。
其机制涉及炎症、免疫、胃酸分泌等方面。
Hp 感染改变了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Hp 感染增加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 另一方面,Hp 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
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关于Hp 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主要有三种假说: ①Goodwin 的“漏屋顶学说”。
即在黏膜受损的情况下,酸性环境会进一步造成损伤形成溃疡。
在此过程中Hp 释放的毒性物质及多种酶类导致胃黏膜的局部炎症,进而引起组织损伤,在酸性环境下,加速溃疡形成。
②Levi 的“胃泌素相关学说”。
Hp 周围的氨云会导致胃窦部pH 值升高,反馈性增加胃泌素分泌,进而促进胃酸分泌。
③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学说。
Hp 多定植于十二指肠的胃化生上皮,引起黏膜损伤,同时其释放的毒素激发免疫反应,诱导炎症产生,随之导致溃疡发生。
这三种假说并不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3. 胃黏膜屏障损伤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黏膜,之所以会有溃疡形成,是由于防御因素受到了破坏。
胃黏膜具有的保护功能包括黏液分泌、黏膜屏障、充足的黏膜血流等。
胃黏液与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构成了黏膜保护的第一道屏障,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黏液由5%糖蛋白,95%水分组成,含有电解质、肽以及脂类。
黏蛋白多聚体相互重叠成一层黏液凝胶层附着在黏膜上皮表面,处于分泌和降解的动态平衡之中。
胃黏液合成分泌和黏液层厚度的变化受神经、体液、内分泌激素、局部刺激和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胃黏液有机械润滑作用及拮抗H + 逆弥散和消化酶的消化作用。
胃黏液防止消化酶渗透入黏膜上皮,防止其作用于细胞内的成分和基质。
黏液能够减缓H + 逆弥散的速度,同时其中的HCO3-可不断中和扩散进入黏液层的H + ,从而阻挡胃腔内H + 对黏膜的损伤作用。
充足的胃黏膜血流量也是胃黏膜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 一方面为黏膜细胞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是上皮细胞再生基础; 另一方面带走代谢废物和损伤因子,减轻对胃黏膜的损害。
同时,丰富的黏膜血流也是溃疡愈合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才能维持细胞的更新速度,以保证黏膜的完整性。
三、消化性溃疡的分类1、无症状型溃疡指无明显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
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2、儿童期消化性溃疡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
发病原因未明。
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
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
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
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
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
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男孩较女孩多。
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并发于内分泌腺瘤的溃疡:此型溃疡发生于胃泌素瘤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综合征。
3、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多见,也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直径常可超过2.5cm,且多发生于高位胃体的后壁或小主糨。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常表现为无规律的中上腹痛、呕血和(或)黑粪、消瘦,很少发生节律性痛,夜间痛及反酸。
易并发大出血,常常难以控制。
幽门管溃疡较为少见,常伴胃酸分泌过高。
其主要表现有:①餐后立即出现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并可使病人惧食,制酸药物可使腹痛缓解;②好发呕吐,呕吐后疼痛随即缓解。
腹痛、呕吐和饮食减少可导致体重减轻。
此类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效果较差。
球后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
球后溃疡的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为多见,并发大量出血者亦多见,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复合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是十二指肠的发生在先,胃溃疡在后。
本病约占消化性溃疡的7%,多见于男性。
其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但幽门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0%~50%,出血多来自胃溃疡。
本病病情较顽固,并发症发生率高。
4、巨型溃疡巨型胃溃疡指X线胃钡餐检查测量溃疡的直径超过2.5cm者,并非都属于恶性。
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为抗酸药所完全缓解。
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并可发生致命性出血。
有时可在腹部触到纤维组织形成的硬块。
长病程的巨型胃溃疡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巨型十二指肠溃疡系指直径在2cm以上者,多数位于球部,也可位于球后。
球部后壁溃疡的周围常有炎性团块,且可侵入胰腺。
疼痛剧烈而顽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
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见,也可同时发生出血和穿孔。
有并发症的巨型十二指肠溃疡以手术治疗为主。
5、食管溃疡其发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触的结果。
溃疡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
溃疡大小自数毫米到相当大。
本病多发生于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贲门食管返流的病人。
溃疡可发生在鳞状上皮,也可发生在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
食管溃疡还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术或食管腔吻合术以后,它是胆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结果。
食管溃疡多发生于30~70岁之间,约有2/3的病人在50岁以上。
主要症状是胸骨下段后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发生于进食或饮水时,卧位时加重。
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左侧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颈部。
咽下困难亦较常见,它是继发性食管痉挛或纤维化导致食管狭窄的结果。
其他可以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嗳气和体重减轻。
主要并发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纵隔或上腹部。
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6、难治性溃疡是指经一般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
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包括下列情况:(1)在住院条件下;(2)慢性溃疡频繁反复发作多年,且对内科治疗的反应愈来愈差。
难治性溃疡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穿透性溃疡、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存在;(2)特殊部位的溃疡(如球后、幽门管等)内科治疗效果较差;(3)病因未去除(如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以及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4)引起难治性溃疡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状态(如胃泌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7、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系指在严重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和大手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内科疾病(如脓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应激的情况下在胃和十二指肠产生的急性溃疡。
严重烧伤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又称为Cush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引起的溃疡亦称为Cushing溃疡。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四、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的作用靶点根据对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的理解,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靶点可以分为两类: 减少侵袭因素和增强防御因素。
1.减少侵袭因素1. 1 抑制胃酸分泌是一个减轻侵袭因素的重要靶点,M 受体拮抗剂( 呱仑西平) ,H2受体拮抗剂( 雷尼替丁) ,胃泌素受体拮抗剂( 丙谷胺) ,H +、K + -ATP 酶抑制剂( 奥美拉唑) ,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都可以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14-16]。
同样胃蛋白酶抑制剂也可以通过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减少侵袭因素对胃黏膜的破坏。
1. 2 Hp 作为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也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针对Hp的靶点除了传统的抗菌药物靶点( 青霉素结合蛋白,50S 核糖体蛋白,16SrRNA,DNA 等) 外,还有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及酶相关的靶点,Ⅱ型脂肪酸合成途径,转硫途径,莽草酸途径和多肽脱甲酰化酶( peptidedeformylase,PDF) 等。
在细菌当中,脂肪酸的合成是由一系列独立的酶系相互配合来完成,即Ⅱ型脂肪酸合成途径; 而在动物体内,脂肪酸的合成则是由一个具有多功能区域的酶来完成,即Ⅰ型脂肪酸合成途径。
动物和细菌在脂肪酸合成的重大差别和特点使脂肪酸合成途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抗菌药物潜在靶标。
莽草酸途径中的一系列代谢酶就成为新型的抗菌药物靶点。
莽草酸脱氢酶是催化莽草酸途径中第4 步反应的代谢酶,将3-脱氢莽草酸还原为莽草酸,同时NADPH 被氧化为NA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