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赵鸿军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 也有创新的, 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
不能厚此薄彼, 不能模式化。
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在诸多的方法中,我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
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2)自主学习,谈感悟。
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
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为什么喜欢夹竹桃”,讲“喜欢
的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
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妙处。
(3)主动探究,悟“品质”。
《夹竹桃》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4)综合实践,练“能力”。
在讲到夹竹桃的一大妙处韧性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植物,练“习作”,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要用到多种方法,如果单一使用某种方法,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我经常让学生仿写课文的片断或是全篇文章。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作者收获了什么道德的启示后,我让学生谈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但是从实际情形看, 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
学生没有按课文的写法仿写, 而是随心所欲, 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再如,教学《五岳之首——泰山》一课之前,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风光的奇特和文化底蕴深厚的顺序写了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
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
家乡的柳树、家乡的公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所以说只有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 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 才能收到实效。
不能单一的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 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
模仿对象没选好, 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反而浪费时间。
语文课的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
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 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
古人云: “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 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 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 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 它就有效, 反之就无效。
”在课堂上, 不用有花里胡哨的形式, 也不用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 只要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朴素、本真, 教学目的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明确。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生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就应该是很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