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集体备课

历史集体备课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初备课教案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2.通过阅读书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编写历史短剧,培养学生的艺术展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

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一、秦:三公九卿制二、隋唐:三省部制三、宋:二府三司制四、元:一省制五、明:废丞相、设内阁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提示:秦: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

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情境营造:展示右图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提示;没有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

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

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

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

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

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提示:元朝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

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提示: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中期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

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

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初备课教案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过程,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知道《文官制度条例》,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两党制在分权制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美国大选的时事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制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明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其历史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及文官条例,认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对于社会正常运行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结合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引出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即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是民主选举产生,政府的权力实行三权分力的权力制衡。

让学生在了解美国的基本国情(独立时间,国庆日,国旗,国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美国的政体。

一、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形成1、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他明确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时,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则一切都完了。

”美国建国之初是邦联制,即所谓“合众国”,这种制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制定统一宪法势在必行。

2、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三个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总统——行政权议会——立法权法院——司法权详细学习书中三权分立的图表,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的监督,最典型的事件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克林顿的“白水门事件”。

展示材料:美国的第三十七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受到国会弹劾,于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辞职。

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

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

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努力都败露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

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

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在于人权问题,黑人、印第安人、妇女的选举权受到限制,后来不断提出宪法修正案。

展示材料: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

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

二、联邦制1、美国内战:主要从文学作品《乱世佳人》引出南北战争,说明美国内战是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一场战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