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电视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1178 2008年3月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编导(独立本科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偏重于对电视艺术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包括电视艺术的界定、电视艺术的基本特性、电视艺术的语言语法、各类型电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规律以及现状等基本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电视艺术的艺术特性、创作观念等基本理论问题,并形成对电视艺术中各种重要艺术品种的基本创作规律和艺术特征的全面认识。
课程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解释电视艺术的基础理论问题,下篇侧重对重要的电视艺术作品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由于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并不需要有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丰富积累,但是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应自觉地将本课程内容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如视听元素、影视摄影造型基础、影视声音艺术、电视作品分析等,进行横向联系。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上篇:电视艺术基本理论第一章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第一节电视艺术的艺术形态学定位第二节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第二章电视艺术思维第一节电视艺术思维本质第二节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综合第三节视听思维的运用第四节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第三章电视艺术语言第一节语汇元素第二节叙事段落第四章电视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关系第一节电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第二节电视艺术与戏剧艺术第三节电视艺术与平面造型艺术下篇:电视艺术作品类型第五章电视剧第一节电视剧概述第二节中国电视剧创作观念的发展第六章电视纪录片第一节电视纪录片概述第二节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发展第七章电视文艺节目第一节电视文艺节目概述第二节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观念的发展第一章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对电视艺术进行基本的艺术门类定位,从中发现电视艺术同其它艺术样式在本质特性上的差异。
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电视艺术本质特性和它的媒介特性之间的必然关联,认识到运动性和视听综合性是电视艺术其它一切艺术特性得以存在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电视艺术的艺术形态学定位从电视艺术的本体存在方式来看,电视艺术属于时空综合艺术,动态艺术;从电视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知觉的方式来看,电视艺术属于视听综合艺术;从电视艺术形象的符号系统类型来看,电视艺术属于再现性艺术;从电视艺术在社会生活和审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来看,电视艺术属于单功用的审美艺术。
第二节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艺术的现实存在方式,从根本上看,是由艺术所借以生存的媒体决定的,对电视的技术基础和媒介特性的把握,是我们研究电视艺术本质特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声音与画面的运动性存在,是电视艺术最基本的存在特性。
视听感知方式的综合,是电视艺术的另一本质特性。
运动的根本存在,和视听觉综合的感知方式,是电视艺术一切基本特性得以存在的基础。
在运动和视听综合这两种本质特性基础上,结合电视的媒体特点,电视艺术进一步发展出了许多与其它诸多传统艺术全然不同的特性。
例如,具象再现性,媒介手段的综合性等。
三、考核知识点(一)电视艺术的艺术形态学定位(二)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四、考核要求(一)电视艺术的艺术形态学定位1. 识记:影响较大的几种艺术分类法(本体论方法,心理学方法,符号学方法,功能论方法)2. 领会:电视艺术在艺术门类中的归属3. 应用:电视艺术与其它艺术样式的关联与区别(二)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1. 识记: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运动性,视听综合性2. 领会:技术基础、媒介方式和传播特性,是决定电视艺术存在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因而也是决定电视艺术本质特性的根本原因3. 应用:深入理解运动性和视听综合性,是形成电视艺术其它艺术特性的基础第二章电视艺术思维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前一章阐述了电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本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视艺术的思维本质与思维特点。
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电视艺术的思维本质,了解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在电视艺术中的综合,认清视听思维在电视艺术活动中是如何体现、如何实现的,并深入体会电视艺术视听思维不同于其它艺术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电视艺术思维本质思维与语言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思维和语言之间,都具有本质上的对位关系。
电视艺术的媒体技术基础,决定了电视艺术作品必须以诉诸视觉的画面与诉诸听觉的声音作为基本的艺术语言方式,通过视听语言系统来塑造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感官的视听形象。
这样,视听语言就成为电视艺术思维的直接外部体现,也是电视艺术思维得以实现的基础工具。
视觉思维、听觉思维以及综合二者的视听思维,都是建立在电视艺术的物质媒介所能提供、能呈现的视听形象的基础上的,是符合电视艺术的本质规定的,在电视艺术活动中,它们作为本质性的思维成分存在。
第二节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综合在电视艺术作品中,由于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是结合在一起、同时呈现的,因此,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同时进行的。
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所能产生的创造性,是电视艺术思维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在人类思维系统中的综合,体现在:思维对象上经常具有同一性;思维过程上具有同步性;各种思维方式的共同作用形成人们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在人类思维系统中的综合,影响到这两种思维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
探索合适的视听综合艺术方式,始终是人类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综合,是电视艺术活动的基本思维规律,作为这种综合结果的视听思维,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规律。
电视艺术视听思维并不等同于电视艺术中独立存在的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的简单相加。
在电视艺术视听语言基础上进行的视听思维,既不同于传统视听艺术的视听思维,更与生活中的普通视听思维有明显区别。
第三节视听思维的运用电视艺术的基本视听原理:视觉暂留原理与运动错觉;完形心理与自动补足倾向。
对视听思维规律的遵循,对电视艺术基本特性的把握,应该贯穿、体现在电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视听思维活动也正是在各个创作环节对视听语言的组织运用中得以实现。
文字底本写作、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制作等几个阶段中,创作方式、内容不同,视听思维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第四节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电视艺术视听思维与现实世界、传统艺术中视听思维的关系:电视艺术视听思维是以现实世界视听思维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对视听思维涵义和规律所做的探索,也被电视艺术视听思维有选择地加以借鉴与继承,这形成了电视艺术视听思维与现实世界普通视听思维、传统艺术视听思维的一致性。
建立在电视艺术媒介技术基础上、通过电视艺术的视听语言手段得以实现的电视艺术视听思维,还具有更多不同于现实普通视听思维和传统艺术视听思维的特质。
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规律: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共同形成表意系统;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的组合创造新的涵义;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共同完成电视艺术再造时空的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一)电视艺术思维本质(二)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综合(三)视听思维的运用(四)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四、考核要求(一)电视艺术思维本质1.识记:电视艺术的本质性思维成分2.领会:各种艺术样式中,艺术思维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对位关系、表里关系3.应用:电视艺术思维本质与电视艺术语言方式之间的关系(二)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综合1.识记:电视艺术思维活动中,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2.领会:视觉思维与听觉思维的综合,符合人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视听思维组合进行的基本规律3.应用:电视艺术视听思维以电视艺术视听形象为基础,因此与传统艺术视听思维有明显区别(三)视听思维的运用1.识记:电视艺术的基本视听原理2.领会:电视艺术的各个环节创作,都应遵循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的规律3.应用:电视作品的文字底本创作中,如何运用视听思维;前期摄录阶段对视听思维的运用;后期剪辑制作阶段对视听思维的运用(四)电视艺术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1.识记:电视艺术视听思维与现实普通视听思维、传统艺术视听思维的不同2.领会:电视艺术视听思维对现实普通视听思维、传统艺术视听思维的借鉴3.应用:电视艺术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的组合,所产生的新的思维规律第三章电视艺术语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上一章阐述了电视艺术的思维本质,辨析了电视艺术对视听思维做出的特定阐释;接下来,本章将对电视艺术的具体视听语汇元素和段落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学习本章,要求结合实例,深入体会视听思维作为电视艺术的本质思维,在电视艺术实际创作行为中的运用,牢固掌握电视艺术视听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律和应用技巧。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基础语汇(一)景别景别是电视艺术最基础的语汇元素,这一概念通常用作对画框范围的描述。
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五个基本景别分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这样的划分只是相对概念。
景别这一概念直接指向的是观察事物的距离,在不同的视距上,我们会得到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印象,这是镜头景别选择的现实依据。
不同景别的镜头,决定了观众看到的人物和物体的数量、体积以及不同的表达重点,而这些内容与两个核心的叙事要素——情绪和节奏——是紧密相关的。
不同的景别蕴涵着不同的情绪量;景别能够影响到直接的视觉节奏和内在的情绪节奏。
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要考虑到以下内容:视觉上的识别依据。
如果被组接在一起的各镜头在表现内容上相互有重叠,如果观众能够识别出每一个镜头都是前面或后面另一个更大面积镜头的一部分,观众就会在几个镜头之间自主地建立关系,这样几个在视觉感官上有直接关联的镜头,也就能够被用来表示一个明确的空间、时间顺序。
叙事上的逻辑依据。
即使前后两个景别镜头之间并不具备直接的视觉识别性,只要两个镜头在叙事内容上存在某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暗示或是推论,这样的不同景别镜头组接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构图上的匹配效果。
电视艺术的构图不仅体现在单幅画面的构建上,还存在于前后镜头的衔接中。
在不同景别镜头组接时,要考虑前后镜头在主体位置、动作、视线等方面的匹配,以获取尽可能合理、流畅的视觉效果。
(二)轴线轴线代表了一种随着观众视听理解力的不断提升而不断被发展、更新的创作观念。
遵守轴线规则,可以保证摄像机在不同机位所拍摄的画面形成一个固定的屏幕方向和空间,从而使拍摄某个场景的一组镜头能够被清楚明确地剪辑在一起。
确立轴线是运用轴线规则的第一步。
当不同主体之间在场景中形成一定的空间方位关系时,当主体在场景中沿一定路线运动时,当主体有观看的动作时,我们都需要为拍摄工作确立轴线,分别为关系轴线、运动轴线和视线轴线。
三角形法则是在轴线约定下的一种布设摄像机机位的简便方法,有五种基本机位可供选择。
三角形机位设置体系中的每一种机位都有特定的表现效果,任何一个机位得到的镜头都可以和另一个机位得到的镜头相互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