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他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它不仅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且还从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上,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指导。

关键词: 老子;人生哲学;养生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格外地关注。

他以道论为其理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他的人生哲学可以具体化为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

一、养生之道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老子日:“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这是说,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世上之人,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些都是自然的死亡,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

老子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说来即:“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认为,首先人们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

“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这些问题人们并未曾认真思考过,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

而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等都是身外之物。

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这样对生命有益,结果反而是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

老子历数贪利纵欲对生命的损害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五彩缤纷的物质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佳肴美味使人口舌失去滋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最能诱惑人的邪念,萌发不轨的行为。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

”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要。

这些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但要有节制,要有度,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奢求。

不能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良心。

其次,对待生命要抱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之所以有许多麻烦和祸患,乃是由于有身体,有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生命,消除了内与外、物与身的对立,外物无所加焉,患又从何而来呢?这的确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

老子这里的“无身”并非不要生命,它只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

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护养自己的生命,使人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和残害。

老子对生命所持的态度,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外物不能害其生。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

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污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能保持平衡心态,神闲气安。

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才能长寿。

二、修身之道人生哲学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指导。

这种生活指导的内在要求就是道德与性情修养,即修身之道。

老子的修身之道,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见素抱朴”。

“素”就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

《说文》曰:“朴,木素也。

”可知“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皆指事物之本来状态和面貌。

抱是保持,坚持之意。

抱朴是返朴还淳,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不居于虚华。

老子提倡“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尚自然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

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

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就是说,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于道德的自觉,而对道德的自觉恰恰表明了真朴的失落和人类自然天性的迷失。

当人们失去了一种本不该失去的东西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的可贵。

所以,老子视“朴”为一种美德,赋予“朴”以极高的价值。

第二,“复归于婴儿”———回复到婴儿那样纯真的状态。

老子认为修身有道之人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无比充实饱满,心灵上无比凝聚和谐。

他们返朴归真,毫不矫揉造作,彻底回到了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的状态。

这正是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目标。

它主张应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自然的人。

老子所说的自然为何物?老子说:“自然者,自然而然也。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清水芙蓉,自得天成。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

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是讲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用人为方式去扰乱他。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所以在他看来,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第三,“致虚守静”。

“虚”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的状态,“静”是形容心灵不受外物扰动的状态,因而可以说,“虚”谓无欲,“静”谓无为,都是指的心的自然状态。

“致虚守静”,就是使人们达到空明清静的自然心灵。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老子讲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是“少私寡欲”。

私欲是障蔽心灵、损害自然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私欲往往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是也。

人们无休止地追逐声色名利,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真朴的自然之性和自然之德,其次是“知足知止”。

老子的“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心灵保持相对的“虚静”状态。

不使私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便是“知足”。

老子指出:“知足者富。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贪的称为富。

过分喜爱虚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代价。

丰厚的积蓄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凡事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真正的富足。

“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

”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

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有钱的人,应该对精神生活和社会的公益事业多做些贡献。

知足使人平静、安祥、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

不知足的智慧在于知不可行而不行,知足的智慧在于可行而必行之。

若知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堕落和懈怠。

在知足不知足之间,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

因为它会让我们心中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

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知足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炼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三、处世之道作为生活指导的人生哲学,不仅要为人们进行自我道德与性情修养提供原则和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为个体的存在给出社会定位,回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适应社会,即如何处世的问题。

老子的处世之道,具体来讲有几下方面:第一,柔退不争。

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

他不仅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导,同时也希望以此改变世人的生活态度,以消解纷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柔退不争呢?老子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曰“守柔”,即守柔居弱。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彤……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柔,甘为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味,以此为天下的楷式;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甘为天下的川谷。

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子回答说,因为“柔弱胜刚强”。

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数的纷争自然就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解,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了。

二曰“谦下”。

谦下的具体要求是就是不自我表现(不自见),不自以为是(不自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伐),不自我骄矜(不自矜)。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不能谦下的表现。

谦下不骄是老子处世之道的重要内容。

骄傲自夸只能显出见识的短浅,别人不会认为你多么伟大,骄矜的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三曰“不争”。

即不与人争,不争先,“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

这个观点以前批判甚多,说这是“得缩头且缩头的乌龟哲学”。

其实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

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

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

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

他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是道。

”“上善”之人处世好象水一样。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弱,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

二谦下,它甘愿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不争,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之相争。

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人类的行为应该向水学习,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却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第二,虚怀若谷。

老子认为有道之士应虚怀若谷,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苛求于人,分歧与恩怨化解在自己宏大的度量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