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老子哲学的/无0的意义强 昱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
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其中,老子关于/无0的论述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之一。
一、有无相生各种可以为人类所经验的处于生死交替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包括善恶美丑的判断在内,其中对立的双方无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老子指出,消除自我存在的个体幻相,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普遍观照,保证认识的普遍性与永恒性,才能化解人类因利益冲突或一己之见产生的各种潜在矛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
下引《老子》只注章名)个体认知不具有完全的有效性,因此以/天下皆知0作为分别美丑善恶的标准与尺度。
/难易相成0则把实践纳入到人类的必然能动表现中考虑,突出了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思想原则。
/长短相形0等又从不同的侧面,对/有无相生0命题中一方的存在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内涵进行了补充,从而使该命题成为解释运动变化的经验事物的核心原理。
/有0指实在之物或表示普遍存在,/无0从消亡的含义中又引申出了潜在的意思。
有与无是相生的相互依赖的整体,是对从运动变化的经验事物的归纳演绎中获得的认识的总结。
每一个人直接面对的是无限宇宙的某一具体时空条件下的个体事物,而远离感性知觉范围的事物成为本原或决定事物存在的固有依据,我们只能通过理性直观来把握其究竟底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视0、/听0、/搏0的生理活动的极限产生的是/夷0、/希0、/微0的感性知觉,当其出现了/混而为一0的状态时,在自我视域中丧失了生动鲜明的个体特征,转变为/混0的无差别的同一体。
/皦0的光明照耀与/昧0的模糊不清,不论是上或下的空间结构,都处于/绳绳0的不可抗拒的时间流逝的变化过程中,这是否认存在着静止不变的绝对个体的认识。
/无物0的/不可名0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0,永远处在没有开始与结束的状态。
老子以/无状之状0表示/无物0#58#不可言说但是依然存在的情形,而以/无物之象0揭示其与有象之物的差别与联系。
仅存在于人类精神活动中的/名0,成为沟通主客体的中介或桥梁。
/可0的适度在物的实在或潜在即有无方面,指明了具有/状0与/象0规定性的事物,能够被抽象的概念符号/名0所表达。
物向无物的/复0的周期性、规律性的交替循环的变化,是人类能够知晓遥远的/古0的过去,以及存在之物在萌芽阶段的/始0的基础;这种认识杜绝了不可知论的谬误。
不确定的/惚恍0是对具有相对稳定性之物的否定,当然也是对无物者/不可名0的理由的分析论证。
能够由非/混0的现实存在逆推/古始0的自我,弥合了/古之道0与/今之有0的疏离,见证了道的不朽真理及其/纪0的尺度。
/不可致诘0的/一0不是/视0、/听0、/搏0可以感觉的对象,而是终极的知的目标,这间接地区别了感性知觉与理性直观的不同。
两者都是心灵活动不同程度的反映,它们统一于主体自我。
这表达了借助逻辑的抽象与对经验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叩问,都不能寻找到独立于/一0之外的主宰者的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山川河谷等具体事物产生的根源是天地,在宇宙中还存在着先于/天地生0的混成之物。
与单一纯粹对立的/混成0,是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实在。
/寂0的沉静、/寥0的幽深,正是独立的无所依傍且不可改变的固有属性的证明。
/周行而不殆0表示混成者周遍一切,没有丝毫的生死迁移现象。
具备了这些德行则/可以为天下母0,能够造成天下万物的产生成长。
/不知其名0意指道不是知识把握的对象,根据其成就万物的德行才/字之曰道0。
这种不息的创造能量与慈爱品格,只能以/强字之曰道0的表达形式进行。
主体自我固然能够领会其崇高价值,但是无法以精确化的语言符号将道的无穷意蕴传递于世界。
/反0的回归是对/远0、/逝0的否定,无限事物/周行0的循环往复始终如一地屹立于我们面前,证明了/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0的本体之道制约着事物的生死变化的绝对性。
离开了大地,万物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托。
效法大地的自然秩序而能动地变革世界的人类,在认识实践活动中遵循着不可动摇的客观原则。
日月星辰的有规律性的运行轨迹,同样是取法于道的结果。
道成为万物存在的唯一依据的原因,在于自身的自足圆满即自然。
前三个/法0的意思是效法,后一个/法0则是河上公的/道性自然,无所法0的意思。
如果以为道法于自然而为大者,域中就是五大而非四大。
郭店楚简本无/周行而不殆0一语,当是传抄脱漏。
没有/故0的因果关系判断,表明是对经验事实的客观陈述。
而/有物混成0郭店楚简本作/有状混成0,与/无状之状0在文献上对应,较/物0的语意内涵更为准确。
自然概念的提出解释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客观存在本来如此,摈弃了宗教神学宣扬的神灵创造世界的观念,否定了世界存在着初始端点的宇宙论思想。
自然又具有自生或自发的含义,指明了运动变化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澄清了外因论的逻辑谬误。
自然还具有自在的规定,因此,它能突破/惚恍0的潜在状态,从无物向物转化,否则世界将是僵死沉寂的状态。
自然因此成了统摄各方面概念范畴的枢纽。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然与无为是同质的概念,分别与人为同有为相对应。
由于德的内在属性的不同出现了多样的万物,但这不会动摇/一0的整体世界的普遍同一。
在/字之0的对道的迂回揭示文字中,老子还有直接的论述说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59#老子哲学的/无0的意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0(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0的/物0在此是表示实在的代词,与/那个东西0的意思类似。
同惚恍的变化不定的事物始终依存的,是其中存在的象与物等变化的成分。
道则是/甚真0之/精0的纯粹无染,是/信0的坚贞诚实决定着/孔德0的伟大德行的呈现,舍此再没有比道更加/真0与/信0的实在者。
因此/自古及今,其名不去0的本体之道,在无限世界中发挥着/众甫0即万物的生成之原的存在依据的作用。
通过/精0与/甚真0以及/信0的程度之别的确定,划清德与/孔德0的差等结构,凸显了作为万物存在依据的道的绝对地位。
/不可名0与/强为之名0,以及不/知其名0与/字之0的逻辑展开序列,隐含了感性知觉与理性直观关系问题的讨论。
被意见猜想遮蔽的真理得以显现。
是/道法自然0的命题克服了/有无相生0的命题潜存的循环论的局限,使/有0与/无0概念的深意穿过了语言表象的迷宫。
至此,老子对/吾不知其名0的内涵在认识形式上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告诫世人必须通过心灵的内省实现同本体之道的默契。
如果物与无物不能在/真0与/信0的尺度检验下彼此区分,/有0、/无0概念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
/致诘0的认识确定性追求,突出了万与一的两难处境。
这一内在矛盾的克服,表现于对德与/孔德0关系问题的论述过程中。
而/孔德0的/唯道是从0,无可置疑地说明了/不可名0的无规定性之道,是万物存在的终极支配力量。
认识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可名0的对象具有规定性,面对/不可名0者只能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途径。
具有规定性的存在者必然生灭有期,不能成为万物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原则。
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无限宇宙中只有/天长地久0,不会在短时间内流逝消亡。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的理由,/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0。
(第七章)/天地0不是某元素的派生物,没有/自生0的个体生命扩张的活动。
但是由于天地不能像无物的/惚恍0那样,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统一的整体,故最终还是要趋于凋零。
然而与更加相对有限的经验事物相比,天地以其稳定的依存结构以及表现出来的长久生命力,成为万物依附的对象。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0(第五章)的认识表明,天地代表的无穷宇宙如同鼓荡不息的空虚风箱,造就了事物的不断生成。
/虚而不屈0指天地成为/大0者的根据,彼此的相互作用使潜在的能量/动而愈出0地爆发,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则是其剧烈变化的反映。
/先天地生0者没有/动而愈出0的起伏,因此无始无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宇宙的生命活力永恒不息,就是不死的/谷神0的基本含义。
创造活动的展开持续不绝,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万物都从/谷神0中汲取生命的资源,作为/天地根0的/玄牝之门0具有的创造活动,反映了无穷无尽的/谷神0不死的特征。
宇宙整体的绵绵生发,与个体事物不断复归于无物同时并存。
作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0的/惚恍0是/先天地生0者,具有实在性而无实体性。
追究/混而为一0失去存在合理性的事物的生灭转化条件,是由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0(第四十二章)。
阴阳的平衡秩序被打破则/混而为一0,彼此依存的/冲气0达到和的动态平衡而产生,这解释了物与无物的根本差别,回答了潜在转化为实在并重新趋于潜在的根源问题。
从经验表象中提炼出来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0的命题,说明了/惚恍0为阴阳的相互吸引排斥不够活跃,这是逆推万物至天地,进而至/天地根0直到/先天地生0者的过程。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60#《哲学研究》2011年第10期功成不名有0(第三十四章)的论断,已经确立了万物以道为依据的本体论思想;/道法自然0的精深意蕴在/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有于,有生于无0(第四十章)的阐释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郭店楚简本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0,同传世本在思想内涵上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因为/有0在此指具有规定性的阴阳,仅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气的功能作用或客观属性,人类可知的依然还是功能作用的存在状态。
是/万物并作0于世界的事实,决定了/吾以观其复0(第十六章)成为可能。
而/道之动0的/反0,包含着/成0的成就一切与死的否定的双重内容。
把/生0规定为/复0的永恒不息的新陈代谢,/弱0为/道之用0表示/负阴而抱阳0的万物突破潜在成为实在者,是/冲气0的固有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