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芽溪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

芽溪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

镇远县芽溪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第一章基础研究 (1)1.1规划背景 (1)1.2区域位置 (1)1.3规划范围 (1)1.4上层规划解读 (2)1.5用地现状分析 (2)1.6现状建筑分析 (2)1.7现状交通分析 (2)1.8山水格局分析 (2)1.9特色要素分析 (2)1.10设计限制条件分析 (3)1.11用地适应性评价 (3)1.12发展条件分析 (3)第二章城市策划与规划定位 (4)2.1规划定位 (4)2.2城市功能 (4)2.3规划依据 (4)2.4规划原则 (4)2.5产业策划 (5)第三章目标与理念 (5)3.1规划目标 (5)3.2规划理念 (5)3.3主题构思 (6)第四章设计创意 (6)4.1生态创意 (6)4.2交通创意 (6)4.3新都市主义创意 (7)4.4空间创意 (7)4.5水体保护与利用创意 (7)4.6绿色设计创意 (7)第五章总体规划设计 (8)5.1设计策略 (8)5.2空间结构 (9)5.3用地功能布局 (9)5.4交通分析 (11)5.5绿地系统规划 (11)5.6开敞空间规划 (12)5.7滨水岸线规划 (12)5.8地标系统规划 (12)第六章城市设计导则 (12)6.1山水格局控制 (12)6.2四线控制 (12)6.3风貌分区及特色分析 (13)6.4天际轮廓线规划 (13)6.5建筑高度控制 (13)6.6视线通廊控制 (14)第七章规划实施建议 (14)7.1开发模式 (14)7.2开发策略 (14)7.3开发时序 (14)7.4管理实施建议 (14)第一章基础研究1.1 规划背景1.1.1 背景之“跨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角逐愈加激烈。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开始,历经3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

近年来国家相继启动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1.2 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与跨越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文体的决定》中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保证对文化建设投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目标。

镇远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军事文化、河商文化、建筑文化、多彩民族文化及多样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独树一帜,世界罕见。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为镇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为镇远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镇远在此历史契机下,不仅是一次产业的从新布局的机会,同时也是产业提升与发展的重大机遇。

1.1.3 背景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黔东南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省东南部重要经济增长级。

《黔东南州“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旅游产业大州,建设世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

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对黔东南州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等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镇远县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优势得到较大程度发挥,初步形成了以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服务为主)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要实现区域内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保证生产要素及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镇远县及周边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新的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将镇远县未来的产业结构体系,放在跨区域的大环境下,从资源环境、用地安排、设施配套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考虑,确保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升级的顺利进行。

1.1.4 背景之“造城”——本规划目标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

当前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都市圈拓展。

新中心(新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及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机会,为城市精明增长(土地集约利用、公共交通、公共设施)提供空间。

造城——镇远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镇远作为贵州省东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将由目前的10万人城市规模,扩张为30万人的规模。

其发展空间由单一城市模式走向复核式城市模式。

结合都市区域化发展战略,镇远展开城区新区跨越式发展。

镇远新城毗邻镇远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求同存异,注意城市功能的互补性,强化交通系统、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延续性,力争构建三足鼎立的立体聚居新城。

1.2 区域位置镇远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距贵阳270公里。

镇远县城区位于潕阳镇,其地理区位位于县境中部,素有“滇楚要冲,黔东门户”之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潕阳河风景名胜区历史人文景观最集中的区域。

县城区交通以株六复线铁路为重要的铁路交通,以306省道、沪昆高速为重要的对外交通公路。

镇远县是黔东重要的旅游大县,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

镇远老县城包括镇远古城区、芽溪新城区、小田溪片区、柏杨坪片区、两路口轻工业区五个组团,其中芽溪片区位于老县城的南部。

1.3 规划范围芽溪片区位于镇远县城主城区南面,规划范围北靠西秀电厂北侧自然山体,南抵大石板,东起沪昆高速,西至涌溪乡东侧,南北长约6600米,东西平均宽约1100米,总用地642.24公顷。

1.4 上层规划解读《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将芽溪片区定位为城市新区。

其中芽溪片区:突出行政办公、旅游服务、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居住等功能,同时按排片区级公共及服务设施;田坝片区:突出商贸,文化、教育,居住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1.5 用地现状分析基地内现状用地大部分为山体林地及耕地,闲置用地面积为12.83公顷,主要为镇远县远锦冶化有限责任公司及101地质队废弃用地。

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为30.77公顷,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29.33公顷,主要为田坝村、寨陇、居民安置点、杨家院等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为俑溪乡计生站,面积为0.1公顷;教育科研用地为俑溪中学及小学用地,总用地为1.29公顷;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0.06公顷;商业设施用地面积为0.16公顷;工业用地面积为3.92公顷,主要为西秀电业厂、镇远县湘东氧气厂等用地。

1.6 现状建筑分析规划区一类建筑较少,主要为涌溪中学及小学建筑;二类建筑和三类建筑所占比例较大,二类建筑主要为居住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医疗卫生及商业建筑。

三类建筑主要为工业建筑及部分居住建筑。

1.7 现状交通分析镇远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

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沪昆高速从规划区东北部经过,镇远出入口设在片区东北部。

沿河-榕江高速的建设将改变镇远主要依靠306省道与外部联系的现状,极大的改善镇远的对外交通环境,促进镇远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湘黔铁路南北贯穿规划区,在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对规划区造成了分割。

现状内部交通主要是一条南北贯穿的道路,其余道路依托主干道路成枝状发展,道路系统欠缺。

1.8 山水格局分析1.8.1 老城区山水格局分析老城区呈“两屏三带”的山水格局,为整个规划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两屏:指由山体林地、生态林地及公共绿地等构成的绿色屏障。

三带:指沿舞阳河及其支流的三条蓝色纽带。

1.8.2 芽溪片区山水格局分析规划区形成“两轴两片”的自然山水格局,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

两轴:指沿芽溪河及其支流的两条的蓝色轴线。

两片:指西部及东部绿色片区,主要由山体林地及部分农田耕地组成。

1.9 特色要素分析1.9.1 自然资源分析规划区内植被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山水相依的优美田园风光和丰富的山地自然资源。

芽溪河南北贯穿其中,沿河自然景观优美;区内山体林地所占比例较大,且现状植被茂密,生态景观良好;农田及耕地散布其间,是区内一大景观亮点。

1.9.2 建筑要素分析(1)祠祀建筑镇远的祠祀建筑大部分是由移居镇远的官民所建,往往带有祠祀原著地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镇远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建筑风格。

比如保存至今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在悬崖上采用“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建筑工艺,使其呈现出“洞中建搂”、“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

(2)民居建筑苗侗传统干栏式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穿斗式结构和特有的上楼下畜居住形式,能够诠释苗侗各个发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很有民族特色。

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3)商铺特色商铺大多沿街而建,为一开间至三开间,大多为三开间,门面一至二进的为多,进深五米至十五米不等。

官商则为五开间,但为数不多。

这类店铺一般是两层,个别的建三层,下层营业,上层供居住、储藏。

镇远建筑继承并发扬了江南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依山势而建,按传统沿轴线依次建造,布局严谨,主次有序,在取材上一般就地取材,大多采用石和木,有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作为思想基础,又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在下一步的规划中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继承传统文化,又能与现代建筑融合,是工作的重点。

1.9.3 历史人文资源分析镇远—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

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

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宋绍定元年,公元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镇远—南方丝绸之路: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来的捷径和必经之地。

镇远—水上丝绸之路重镇:舞阳河贯穿而过。

(1)历史文化镇远是一座充满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神基调的古城。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

镇远古城境内居住着汉、苗、侗、土家、布衣等多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间习俗多样侗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以及个民族共有的端午龙舟节,都是世代相传、热闹非凡的万人盛会。

(2)宗教文化镇远先后从外地传入并长期存在了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六大宗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