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送别诗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勃)。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诗的离别情感。
2、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3、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打印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六年级
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明确教学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古到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几千年
来,多少人在离别时刻愁断肠,泪双行,空留遗恨满头霜!因此也留下无数经典的送别诗篇。
如(生齐声诵读下列诗句)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几首古代的送别诗里,去感受他们的离愁别恨。
二、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师:古代交通不便,山高水长,人们一别往往就是数载甚至再难见面,因而古人非常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文人墨客们在离别时不仅要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之客或者留下之人。
那么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
1、师:酒是古代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例如--王维的——劝君更近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如李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古人离别相送时还有一种重要的习俗就是“折柳赠别”。
为什么呢?柳留谐音,表达想让离别之人留下之意,同时古人认为柳树能辟邪,折柳希望远行之人,一路平安。
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隋朝有一首送别诗也反映了这种习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同时很多送别诗里的景物都有柳树的身影。
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船快要走得时候,听见了什么?)
生:和着拍子唱歌的声音。
师:对!古人送别诗喜欢寄情音乐,踏歌而别。
再如:唐朝诗人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师总结:大体来说,古人常用这三种方式送别:饮酒饯别、折柳赠别、唱歌送别。
当然地方不同,习俗不同,如果我们多去学习古诗词,还会发现很多送别方式。
)
三、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分离是无奈的,面对离别,人们会表达出哪些情感呢?我们看先看下面两首诗——
1、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生熟读这两首诗,思考:1、这两首诗该怎样朗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依依惜别,不忍分离,朋友情深。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就像我们刚才读得《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和元二就此一别,再也没能见面,所以分别时他们会——
生:依依惜别!
师:他们会——
不忍分离!
师:他们会——
生:难舍难分……
2、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两首诗。
老师在来读读。
有区别吗。
刚才老师朗读这两首诗语气一样吗?一首慷慨大气,一首低沉缠绵。
也就说他们除了共同的对朋友不舍之情,肯定还有其他不同情感在里面。
为什么呢?我们再读这两首诗,找找他们送别朋友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的地点——
生:黄鹤楼。
师:朋友要去的地方——
生:扬州。
师:《送元二使安西》送别的地点——
生:渭城。
师:朋友要去的地方——
生:安西。
师:现在我们要细细研究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了。
黄鹤楼,有谁知道?生:唐代四大名楼之一。
(师补充)名胜古迹,游人如织。
师:扬州?(师补充)扬州自古就商业昌盛、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孟浩然在当时比李白还出名,是李白崇拜的偶像。
这样的文人大才子到了扬州他可能会——
生: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与朋友饮酒对诗……
师:他会过得——
生:开心自在、逍遥快活!
师:李白站在江边,看着朋友乘坐的船越去越远,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尽头,在那茫茫烟波当中,李白仿佛看到朋友到了扬州在和
他的朋友们——
生: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与朋友饮酒对诗……
师:多美的场景啊!这是李白对别后朋友生活得一种畅想,一种向往!虽然离别让人不舍,此时李白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高兴地。
他仿佛也随朋友而去。
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用夸张的手法把千般不舍,万般畅想,都溶在这涛涛的长江水中,显得何等大气!我们再来读这首送别诗。
3、师:同样,我们再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地点。
陕西渭河以北,这里客舍青青,柳色新。
美不美?
生:美!
师:安西,今新疆库车附近。
当时是一个黄沙漫天,满目荒凉、穷山恶水。
环境怎么样?
生:环境差、恶劣。
师:关键是渭城到安西路途非常遥远,即使坐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之久。
王维的朋友元二要孤苦一人,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赶往安西。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别,元二的心情不轻松,但又不能不去。
王维的心情更不轻松,但有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解决。
所以王维把对朋友千般担忧,万众牵挂都化在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酒含着担忧,这酒含着牵挂,这酒含着劝勉,王维把无形的、深挚的惜别愁绪化在一杯又一杯的酒中。
让人会忍不住低吟浅唱(师范唱《阳关三叠》)
4、同学们,发现没有?都是送别诗,虽然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但是,送别的场景不同,离别后朋友生活不同,作者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李白作为诗仙,他的诗风格豪放大气,惯用夸张。
他在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更多是一种畅想,对朋友别后生活的一种向往。
王维被称为诗佛,风格清丽雅致得多。
《送元二使安西》则表达的是一种情深意长的劝勉和牵挂。
四、学以致用。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提出学习要求:小组讨论,你认为这些诗除了表达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之外,还可能会表达出那些情感。
请同学汇报自己的体会。
3、师:“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还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1)、高适的《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生性乐观,即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边塞上,即使穷困得无酒钱的情况下,他是豪放大气、乐观劝慰,,对朋友是一种积极地劝勉鼓励。
(2)、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别以明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嘱托朋友,情深意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
我!虽然遭贬,但志气不减,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格调高昂,风格慷慨。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
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五、拓展延伸,总结情感。
1、师:更多的送别诗就是表达离人(即将分离的人)之间的深情友谊、或者难舍难分、怅然若失。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我们分析出送别诗有哪些不同情感呢?(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朋友别后生活的一种向往,畅想。
别后情境的想
(2)、《送元二使安西》对朋友的深情劝勉和体贴牵挂。
(3)、《别董大》。
对朋友是一种积极地劝勉鼓励。
(4)、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借送别以明志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6)、《赠汪伦》朋友情深
(7)、《送杜十四之江南》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师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送别的场景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诗人的性格品性不同,这销魂的滋味也是千滋百味。
正是这千滋百味的送别滋味让送别诗犹如古诗词中一朵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传诵。
齐读下面送别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