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育心理学_第二次课

数学教育心理学_第二次课

华盛顿和他的影子
4.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 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比如,当我们面对教室里的学生时, 比如,当我们面对教室里的学生时,所有的面孔 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一样大的, 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一样大的,尽管远处的面 孔的映象比近处的小得多。 孔的映象比近处的小得多。 又比如,看看你自己远近不同的两只食指, 又比如,看看你自己远近不同的两只食指,它们 看来大小完全一样, 看来大小完全一样,但二者的映象实际上是 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 知觉的恒常性使人能全面、真实、 知觉的恒常性使人能全面、真实、稳定地反映客 观事物, 观事物,从而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 境。
5.刺激的分类 5.刺激的分类 内部刺激: 内部刺激: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叫 内部刺激,如肠梗阻可引起疼痛。 内部刺激,如肠梗阻可引起疼痛。 外部刺激: 外部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叫外部刺 如光线、声音、闷热等。 激,如光线、声音、闷热等。 通常所说的刺激主要指的是外部刺激。 通常所说的刺激主要指的是外部刺激。 适宜刺激和不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和不适宜刺激:感受器一般只对一种刺 激特别敏感而产生兴奋, 激特别敏感而产生兴奋,它们和刺激的关系基本 上是固定的,如眼睛与光线、耳朵与声音、 上是固定的,如眼睛与光线、耳朵与声音、鼻子 与气味,等等。 与气味,等等。这种能够使某种感受器特别敏感 并产生兴奋的刺激叫做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而 并产生兴奋的刺激叫做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 其它的刺激则叫做不适宜刺激 不适宜刺激。 其它的刺激则叫做不适宜刺激。
为幸福而活着! 为幸福而活着!
使人幸福A 使人幸福A、B、C: 有盼头; A. 有盼头; B. 有事做; 有事做; C. 有好友. 有好友. 定目标——有盼头 定目标 有盼头 定计划——有事做(年/月/周计划) 有事做( 周计划) 定计划 有事做 能五行——有好友 能五行 有好友 五行: (五行:恭、宽、信、敏、惠)
8.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方法 8.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方法 采取多感觉刺激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 生学习,容易取得最佳的成效。 生学习,容易取得最佳的成效。 比如, 操作, 体验. 比如, 看, 听, 摸, 操作, 体验. 眼看、耳听、手动、脑想 眼看、耳听、手动、
二.
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1. 知觉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 属性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选择、 属性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选择、加工和 解释的过程. 解释的过程 2. 知觉依赖于过往的知识和经验,带有鲜明的 知觉依赖于过往的知识和经验, 个人特色. 个人特色 3.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感觉和知觉几乎同时发生,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感觉和知觉几乎同时发生,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第一节 思维的心理学基础
3.感觉的类别 3.感觉的类别 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 觉、震动觉、温度觉、平衡觉、加速觉、动态 觉、静态觉等。 4.刺激物和刺激 4.刺激物和刺激 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相应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 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相应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 在心理学中, 在心理学中,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任何 事物都称为刺激物,刺激物施于有机体的影响称 事物都称为刺激物, 刺激物 刺激。 为刺激。
第 一 讲 提 纲
A. 两个问题与两个建议 B.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C.《数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简介 《数学教育心理学》 D. 美丽的荔波
A.两个问题与两个建议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1.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1.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入错门! 入错门! 2.我们之所以平庸 我们之所以平庸, 原因是什么呢? 2.我们之所以平庸, 原因是什么呢? 缺少一个长期坚持的目标! 缺少一个长期坚持的目标! 两个建议: 两个建议: 1. 做您喜欢做的事 2. 经营自己的长处
4.错觉之例
三. 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一 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作用于感官, 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作用于感官,而以前感 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过去感知痕迹的再 现。 表象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 表象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它是感知过的事物 的形象在记忆中的保持。没有感知, 的形象在记忆中的保持。没有感知,就不可能形 成表象。 成表象。
2.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时总是把不同部 不同属性综合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分、不同属性综合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离开了整体情境, 离开了整体情境, 离开了各部分的相 互关系, 互关系,部分就失 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3.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总是以 主观经验去识别、 主观经验去识别、 匹配、 匹配、解释所知 觉的对象. 觉的对象
4.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相对 有条件的, 的、有条件的,客体 常常是在熟悉的环境 中被知觉的, 中被知觉的,有熟悉 的事物作为参照物。 的事物作为参照物。 一旦知觉不熟悉的客 体,又缺乏知识经验 和适当的参照物, 和适当的参照物,知 觉就难以保持恒常性 ——出现错觉 出现错觉
(三) 错 三
6.视觉 6.视觉 视敏度或者说视力 视力, 视敏度或者说视力,是指视觉分辨物体细节 的能力。当两个物体可以区分为两个物体时, 的能力。当两个物体可以区分为两个物体时, 二者之间的视角的最小范围就是这两个物体的 最小区分阈限,其倒数就是视敏度。 最小区分阈限,其倒数就是视敏度。 视角就是对象与眼睛所形成的张角。 视角就是对象与眼睛所形成的张角。 就是对象与眼睛所形成的张角 对同一距离而言,物体大小与视角成正比; 对同一距离而言,物体大小与视角成正比; 对同一物体而言,物体和眼睛的距离与视角成反比 对同一物体而言 物体和眼睛的距离与视角成反比

1. 什么是错觉 我们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 我们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 2. 几种常见的错觉 视错觉 形重错觉 方位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 3. 产生错觉的原因 客观上主要有知觉条件的变化、 客观上主要有知觉条件的变化、周围环境对知 觉对象的影响; 觉对象的影响; 主观上与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 主观上与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动机等 因素有关。 因素有关。
问题一: 问题一: 数学思维?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形 象思维?它有哪几种形式? 象思维?它有哪几种形式?它在数学问 题解决中起什么作用? 题解决中起什么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第一章 思维与数学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心理学基础 感觉 知觉 表象 记忆 第二节 思维及数学思维 几种思维概念; 思维的分类; 几种思维概念 思维的分类 数学思维 第三节 数学形象思维 数学形象思维的心理元素; 数学形象思维的心理元素 数学表象的特征; 数学表象的特征 数学形象思维的形式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创造性思维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节 思维的心理学基础
一. 感 觉
1.感觉 1.感觉 感觉是人的感受器对刺激物的反映 是人的感受器对刺激物的反映, 感觉是人的感受器对刺激物的反映,它反映着刺激 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机体的内部状态。 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机体的内部状态。 2.感受器 2.感受器 感受器则是将外界能转换为神经过程的转换器 则是将外界能转换为神经过程的转换器。 感受器则是将外界能转换为神经过程的转换器。它是 感觉器官(包括眼、 皮肤、 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口、皮肤、身体内部器官 中的感觉细胞或它的末梢, 等)中的感觉细胞或它的末梢,能将各种刺激能量转换 为神经系统中的生物电能——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 为神经系统中的生物电能 神经冲动 环境信息只有经过感受器进行这种能量的转换, 环境信息只有经过感受器进行这种能量的转换,才能 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形成感觉。 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形成感觉。
使感觉产生的刺激强度有一定的范围, 使感觉产生的刺激强度有一定的范围,刺 激强度太弱或太强都不会产生感觉。 激强度太弱或太强都不会产生感觉。 每一种感觉都是在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 的感受器时产生的。 的感受器时产生的。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6.视觉 6.视觉 视觉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 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 视觉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 的感觉,它是人类感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的感觉,它是人类感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研究表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研究表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 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毫微米之间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毫微米之间 的电磁波,也叫可见光 可见光。 的电磁波,也叫可见光。
B.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要有当一名优秀的新数学教师的强烈愿望 二.树立自己的形象魅力 三.要做到“三会” 要做到“三会” 四.给自己提出问题 五.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六.挑战与机遇并存
C.《数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简介 《数学教育心理学》
1.本课程改革的背景 1.本课程改革的背景 2.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高师院校《心理学》 (3)高师院校《心理学》公共课的不足 数学教育心理学》 3.《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 4.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 4.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 (1)注意转变思维方式 (2)注意建构理解模型 (1)注意转变思维方式 (2)注意建构理解模型 (3)注意进行质疑反思 (3)注意进行质疑反思 按照“学习—接受 质疑—反思 超越” 接受—质疑 反思—超越 按照“学习 接受 质疑 反思 超越” 的过程去学习. 的过程去学习.
二.
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3.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为我们提供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方面的信 息,知觉则将个别感觉信息整理综合成刺激物的 完整映象,从而获得该事物的意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感觉和知觉几乎同时发生,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人们常把感觉与知觉合称为感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