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其次它必须具有民族独特性,从而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 中独特的一员,也就是《 指南》所说的“ 对相关社区及文化多 样性的保持有特殊价值”;这种“ 特殊价值”指的是由于它“ 与 相关社区的文化 传 统 或 文 化 史 ”具 有 相 当 程 度 的 渊 源 关 系, 从而对不可再现的独特历史具有解释力,也就是对民族历史 具有再认的价值,这种解释力还必须是无可取代的,因而能够 成为它必须“ 持续发展”和传承的理由。即使它具有绝对的 精密和高超,但不具有阐释历史和民族的独特价值,可以在任 何时代、任何地域通行和延伸的文化成品和技艺,以发展后的 形态或模仿形态作为保护对象的倾向,是不符合遗产保护精 神的。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 定的物化形态
也就是说“ 非物质”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 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 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 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 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承)而构成传承链,得以传承的。礼俗( 风俗)或禁忌贯穿于
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规范社会成员的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 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贯穿于人们的各类活动之中,是一
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 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
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 扬弃和吸收( 异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
等)和文化空间(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 化和发展。
文化表现形式 的 场 所、兼 具 空 间 性 和 时 间 性 )。 这 种 遗 产 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性 物质性 传承性
五千年的文明造就精彩绝伦的文化瑰宝,泱泱大国的厚 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重淳朴积淀了玄妙神奇的精神天堂。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流长的历史发展过 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们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
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过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
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各色“ 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 民歌、一种技艺、一座古建筑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等;又有主要通过“ 口传心授”的方式灵活传承下来、以非物 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个世纪 80 年代尚有 52 个剧种,
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 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 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 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具有广泛性和 共享性特点
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 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 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火把节、赛龙舟、傩戏 等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 琴艺术、阿肯弹唱、木卡姆传统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 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根基深厚、枝繁叶茂的优秀文化遗产。
神,艰苦奋斗的“ 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至今仍然像涌动不绝 的泓泓清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灵,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情
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 操。
相综合的艺术;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文学和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人民群众在
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 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杨 浩(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 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 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 泛文化遗产论”,这极 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 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曲艺术,礼 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 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 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 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人们口头 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 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
最后除了具有以上条件的文化形式和产品外,要成为世 界级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具有“ 面临着消失的 危险”,处于濒 危 状 态 这 一 保 护 理 由。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濒 危,不是因为自身质地的不善,也不是因为它与民族的关系不 密切,而是因为它“ 始终以口头形式的特点延续至今”,易于 “ 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 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因而“ 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由于 本身的传承嬗变,已经纳入现代社会、被现代人接受了的文化 形式,和可以由现代工艺替代,产生与原生态同等或超越原生 态价值的文化形式,是不需要在目前列入保护行列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是由其独特性、民族性、地 域性以及边缘性决定的。
首先是它品质的高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使 人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仰视自身已经达到的创造高峰,以便 激励今天的创造。它的技艺必须或具有高难度,或具有远离 现实的高度想象力,表现出人类必须仰视的智慧,达到同类文 化样式的制高点,也就是联合国《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申 报书编写指南》中所说的“ 具有人类创作天才杰作的突出价 值”。当前的遗产 保 护 的 整 理 与 研 究 工 作 中,不 论 其 本 体 价 值,以为越古老越珍贵、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 的。
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 发生无能为 力。正 如中 国 民间 文艺 家 协会 主 席 冯 骥 才 说:
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 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
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在消亡。”所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抢救、整理
〔4〕吴文科.“ 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
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 原则”,《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
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
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任何一个国家 和民族都有自己风味独特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
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的层面,这包括: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版年画、民间剪纸、
了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结合发展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 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点,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 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如大公无私的“ 天下为公”精
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实践经验,所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科技文化蕴 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2003 年 12 月.
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祖先留下
流水的宁静淳朴,只要细细的观摩着我们周围的影影绰绰的 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
角落,都能被周围那直达心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深深的 递,即传承,一是沉淀,即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震撼。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抉择,任何外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 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
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种在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民俗制度。
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
传承载体: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类的
— 19 —
经典理论
# # # #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民俗文化,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而得以传承延续。杰出 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刺绣等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要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 和呈现的,或者说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不管是
神,品质高尚的“ 舍己为人”精神,大义凛然的“ 威武不屈”精 神,虚怀若谷的“ 厚德载物”精神,清正廉明的“ 刚正不阿”精
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行为、姿态、动 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