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学设计
验满及检验
提问:
1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如何验满的?
2用什么方法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呢?
教师利用媒体出示练习题:
(教师对于个别问题给与点拨
学生简述验满和检验的方法:
学生看题完成练习
简要回答
巩固知识使知识得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投影
PPT
5min
5min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1.课堂小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彻: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拓展的课堂教学程序。“巩固拓展”更加强化了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掌握。。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动手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制取装置的选择问题,完全是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自主解决了相关问题。显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
PPT
5min
四组药品间的反应
(用媒体展示)
要求:学生分组实验,对照投影按要求完成表格,从中选择适当的物质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基本操作中的错误。
找不同的组长回答本组所选的药品
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可以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板书:一、反应原理
(用媒体展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通过比较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突出重点
PPT
10min
实验装置的探究
组织学生实践,练习拼图:
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图片,根据反应原理选择适当的仪器拼装出发生装置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展示本组拼装的仪器,,确定最佳的方案
教师简单的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组装一套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通过白板展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学生学习也有了目标,比老师空口说更好。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文字,做一些练习题,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搞好自己的教学,省时省力。充分利用它们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将PPT,白板使用及化学实验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好处。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师用媒体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要求学生分析制取装置的选择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按照投影中表格中的要求观察实验现象,组长负责记录,并讨论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适当药品
学生识记反应原理
学生分析两套装置所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并回答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
2、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参与科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创新探究。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小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探究品质。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教学难点:
设计优化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提
问
引
入
提问:
教师展示图片打开的雪碧瓶盖冒出泡沫,
2.学生设计实验
3.学生拼图操作。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对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无可厚非。但对于不是特别生动、形象的课。学生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理解起来特别难,尤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使用PPT课件及播放视频,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课堂容量也更大,教学内容更加丰满。通过动画的播放,变微观为直观,变不见为可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设问:冒出泡沫是什么气体?
这一点说明二氧化碳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板书: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提问:
为了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我们应该从那些主要方面考虑?
学生观察
思考
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反应原理
2制取装置
3验满、检验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为收集方法的选用做知识的铺垫
制定计划,
明确探究思路,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教师巡视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操作中的错误给与点拨)
小组讨论一个人负责记录并作最后的总结
(其他组给与适当的补充)
学生动手拼装
并在拼装过程中互相交流选择出最佳的装置
组长展示组装好的仪器
观察根据反应原理讨论是否可行
学生分组实验,组员之间互相协作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并能叙述本组所用收集方法的原因
学生简述验满和检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使其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检验学生对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的理解
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突出难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互相协作的能力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表述能力
实验投影
15min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PPT视频图片展示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核心知识。它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教学设计内容要求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学过程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给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学生在做对比实验时存在盲目性。在学生练习拼图之后要给出常用的制取装置,增强学生的认识。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这些问题上今后仍需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