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7浅谈血压测量的误差与方法邹家儿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52[文摘]目的探索影响血压测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方法对血压测量部位、测量方式及受测者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降低干预因素。
结果间接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受被测量者、测量者和仪器等多方面的影响。
结论同一时间段多次重复测压可以保证血压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压测定;影响因素血压测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之一,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间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其测得的血压是高血压病检出的参考标准,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处理和预防。
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测量者、测量者、测量方式等因素。
为进一步引起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能按照规范的方法和要求认真进行血压的测量以达到对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现主要介绍间接血压测量时可能性对血压测量值有影响的因素。
1.血压测量发生误差的常见原因1.1测量血压缺乏耐心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建议,测量血压前应让病人先休息几分钟,后再测量。
而且隔几分钟后再复测血压,如此反复三次,才能确定可供临床参考的血压值。
而现在很少有人这样“不厌其烦”地给病人测量血压,多是“一槌定音”,因此,就很难排除许多因素干扰血压所造成的假象,使血压出现误差。
1.2偏离听诊点太远许多测压者在捆好袖带后,并不是仔细触摸动脉最强搏动点,然后再放听诊器头,而是估摸着找个听诊位置。
因为偏离听诊点,听到的血压变音和由此作出的诊断,就难免不出误差。
1.3袖带减压过快按规定应在阻断血流听不到动脉动音后,再缓缓放气减压,使水银柱徐徐下降,读数应精确到2mmHg。
而许多测量血压者,放气减压太快,使水银柱迅速下降,判断误差少说也有6-8mmHg。
他们认为血压正常范围本来很宽,似乎没有必要那么精确,事实上,正常与非正常的临界值也就是几毫米汞柱。
2.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2.1评估血压有无异常2.1.1评估受测者并解释测量血压前医护人员首先需要评估受测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在不同的心理情况下,血压也会不同,如在愤怒、痛苦时,由于动脉外围阻力增高,可使舒张压会明显升高,而在恐惧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明显增高。
情绪变化引起血压波动,可能由于紧张和焦虑,使血管紧张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而使血压增高。
2.1.2评估测量工具测量血压前,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测量工具是否完好,如玻璃管有无破损,血压水银有无破损,加压检测气球、橡胶管有无老化、漏气以及听诊是否安好等。
2.1.3评估环境因素常在噪音骚扰下生活的城市居民其血压一般要高于安静的农村居民,原因在于人体在噪音的环境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高,心跳加快,使血压升高。
除外外界噪音会影响人耳对柯氏音的辨别,故可能导致测量值的不准确;电子血压计易受电磁干扰,如使用移动电话或肢体颤抖痉挛时都会影响血压的变化。
2.1.4评估季节的变化夏季血压会轻度升高而冬季会明显升高,这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影响,冬天皮肤血管收缩,夏天皮肤血管扩张而致。
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mmHg,舒张压升高0.6mmHg。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在恒定的室温中,一个人冬季的血压也比夏天的血压值平均高3-8mmHg左右。
2.2测量血压前的准备2.2.1受测者的状态血压变化是随着呼吸、情绪变化、运动、进餐、吸烟、饮酒、温度、膀胱充盈和疼痛等因素而变化的。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建议,被测者在测压前15分钟要求未吸烟、喝茶及咖啡、排空膀胱,在室温下休息5-10分钟,情绪应处于平稳状态,肌肉应尽量放松[1]。
所以测量血压前,被测量者应在一个温度适宜、安静的室内作短暂休息,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以全面放松自己。
如一时达不到理想的条件,医护人员应在测出的血压值旁注明一下,例如,“BP154/92mmHg,测右臂,患者紧张。
”2.2.2受测者的体位和姿势血压测量中患者摆各种各样的体位和姿势,医护人员也不会加以指正就测量。
以前的血压测量指南对测量的体位没有明确的规定,一直以为测量时,只要病人测量的上臂放在心脏水平,则可以取从位,卧位和站立位,并且以为坐位和卧位测量值无差异。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坐位或卧位测量血压都被医护人员所接受的。
被测量者居多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裸露出右上臂与心脏同一水平或卧位时所测手臂放在与心脏齐平的位置为大家所认为是测量血压的标准姿势。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更新了血压测量指南,其认为在坐位时测量的舒张压比卧位时要高5mmHg,但对缩压缺乏一直意见[2]。
除体位外,背和腿的位置对血压测量值也有影响。
有靠背坐位的舒张压比无靠背高6mmHg,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面时收缩压要升高2-8mmHg[3]。
但对特殊患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医护人员应加测站立位血压,如测量者托住被测量者的肘部,因为如果所测手臂没有用物支撑,患者坐着或站着量血压,这就等同于在运动,导致血压和心率都提高。
2.2.3受测者测量的部位血压测量时可选用上臂、腕部和手指。
美国心脏学会认为腕部、手指测得的血压很不可靠,原因是腕部动脉在更远端,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目前血压测量的标准位置是上臂。
而以哪一侧上肢作为血压测量的标准,一直都有争议。
在一些比较双上肢所测血压值之间的差别的研究中,几乎均可发现血压值是不同的。
在一份200例参与的坐位血压测量研究中发现有21%的人双侧血压值相差10mmHg以上,右上肢血压平均增高6.4/5.2mmHg,而300例卧位测量血压,右上肢血压平均增高5/3.8mmHg[4],所以目前一般荐测量右上肢血压,原因是右肱动脉来自动脉的第一分支,所耗能量较小,而左肱动脉来自主动脉的第三分支,所耗能量较多。
2.2.4测量者因素血压测量对医护人员而言是一项看来最“熟练”的技术,相当多的医护人员已不遵循已经建立的测量指南,在测量的时候习惯于四舍五入或者根据以往的测量结果针对性的测量和记录恰好在以往测量结果上下波动的数据,这种“熟练”往往会让医护人员把错误当成了常规的。
2.3测量血压步骤2.3.1打开血压计,放平血压计,打开盒盖呈90°垂直位置,打开水银槽开关。
2.3.2驱尽袖带内空气,将袖带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2.3.3戴好听诊器,在袖带下缘将听诊器胸件紧贴肱动脉搏动最强点,一手固定胸件,另一手关闭气门,握住输气球向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上升20—30mmHg。
2.3.4松开气门,使汞柱缓慢下降,速度为4mmHg/s,并注视汞柱所指的刻度,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汞柱上所指刻度,即为收缩压;随后搏动声逐渐增强,当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2.3.5测量完毕,整理血压计,驱除袖带内余气,整理袖带放回盒内适当位置,将血压计向右倾斜45 °角时关闭水银槽开关,以防止水银倒流,关闭血压计盒盖。
2.3.6记录方法为:收缩压/舒张压。
读血压数值时,应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
2.4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2.4.1测量血压医务人员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血压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如傍晚时血压高于清晨,精神紧张或运动后血压暂时性升高,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下肢血压高于上肢等。
另外,血压计饿液态汞量不、橡胶管漏气等因素也可造成测量值的误差,所以要四定。
2.4.2充气和放气的速度高血压指南规定充气时要平稳而快速,至肱动脉动声消失后再继续升高20-30mmHg,而放气的速度为水银柱下降2mmHg/s[5]。
医护人员在在测量血压时,应准确掌握血压计充气与放气的速度,如果出现放气速度过快时各期的血管音分辨不清,测得的结果会偏低;而放气过慢,压迫时间过久,使末梢血管淤血,舒张压又会升高。
2.4.3重复测压时间歇期过短重复测量血压时,应于两次测量间完全放气后休息1-2分钟,否则可因充气压迫时间太长而反射性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如长时间压迫引起静脉淤血,可致柯氏音减弱,造成血压值偏低。
2.4.4袖带的规格和松紧度临床上使用的水银血压计的袖带是按照一般成人臂粗设计的,一般为袖带宽12cm,长23cm。
而电子血压计也是标准成人矩型的,一般是适用于臂围为23-32cm 的患者。
若袖带太窄,压力不能有效地传递到肢体深部,此时只有当袖带内压显著高于动脉压时才能完全压闭动脉,因此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偏高;袖带过宽,使大段血管受压,增加了血流过袖带下血管的阻力,造成测量结果偏低。
除外袖带松紧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袖带捆绑过松,气囊在充分压迫组织前首先被扩张成气球状,使气囊与组织的实际接触面积减小,产生了类似于袖带过窄的效应,使血压偏高。
同时,由于橡胶气囊的扩张,而产生的弹性回缩力部分抵消了囊内压而造成压力的损失,此时,必须加大气囊内的压力才能有效地压迫动脉,这也使血压偏高。
而捆绑过紧,则在未向袖带内充气前已经给组织加压,可造成血压偏低。
所以袖带的松紧能够插入一指为宜。
袖带放置的位置一般为其下缘在肘窝上2-3cm,如放得太靠上,则所测得的血压偏高,因上臂中上段动脉管径较下段相对粗,血流量大。
2.4.5听诊器胸件的位置不能将听诊器胸件塞在袖带之下,听诊器胸件塞在袖带之下会增加袖带的紧张度,打气后袖带压力可使听诊器压迫肱动脉壁的局部,造成测出的血压偏低,同时在打气时可能出现干扰音而影响听诊。
2.4.6听诊器头加压过重听诊器头过强地压迫肱动脉使之狭窄,可因此而产生动脉音,当袖带压力低于实际舒张压时仍可听到类似柯氏音的声音,导致舒张压偏低。
2.4.7其他为偏瘫人测血压时,应选择健侧,因为患侧血液循环障碍,不能真实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
3.小结血压测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果测量血压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影响困素并及时进行处理,其不利后果即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的潜在危险及巨大的经济浪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充分认识到影响血压测量的诸多因素对医务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避开了其它不良后果对患者造成的潜在危险并必须通过多次重复测压以保证血压的准确性,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1]施玉峰.血压测量方法的新理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22.[2]托马斯.皮克林.血压测量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6(20):808.[3]吕玲春.间接血压测量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11.[4]马凤桃,杨丽洁,唐珊.多种体位下血压测量的对比研究[J].全科护理,2009.7(5):1337.[5]范书英,柯元南,等.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要点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7.6(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