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 , 意在揭 地方的感觉与思维, 以达到对人类世界的理解”
示人与地方之间错综复杂而意义含混的关系。 著名人文主 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指出, 地理犹如镜子, 反映着人类本身 的存在与奋斗, 了解世界就是了解人类自己, 所以研究景 观就是研究创造景观的社 会 本 身 , 就像研究文学艺术也就 是研究人类生活那样 $。 人文主义地理学将人 作 为 主 题 来 研 究 , 使其找到了与 文学共同的话语。对于文 学 与 地 理 学 的 关 系 , 段义孚倾向
" 这里所谓的 “江南古辞” , 实即汉乐府中 景, 嬉游得时。”
的“ 江 南 可 采 莲 , 莲 叶 何 田 田 ”章 , 全章采用白描手法, 勾 画出江南女子水中采莲时 且 歌 且 劳 的 欢 快 场 景 , 这表明早 在两汉时期, 江 南 在 人 们 的 心 目 中 就 获 得 了“ 芳 晨 丽 景 ” 的印象。唐代诗人们对江南的歌咏, 也 多 是 这 样 的“ 芳 晨 丽景” : 千家事胜游, 景物可忘忧。 水国楼台晚, 春郊烟雨 收。鹧鸪啼竹树, 杜若媚汀洲。永巷歌声远, 王孙会莫 愁。 (李中: 《江南春》 , 卷 !"# )
# % ! , 柱下漆园 之” , 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 下 ”

唐诗中描述的江南意象,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芳 晨丽景、 林泉高致、 朴野偏远。下文试分别加以说明。 江南意象之一: 芳晨丽景 江南在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是绮丽、 秀美。 启其端者当 属《 江 南 曲 》 , 据《 乐 府 解 题 》曰 : “江南古辞, 盖美芳晨丽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 显 著 特 点 , 就 是 以 抒 情 性 见 长 , 其过于浓厚的情感色彩, 与治史所要求的客观、 谨严不侔, 故鲜有纯粹以诗证史、 以诗论史之著述问世。 事实上, 正如
! 诗歌里同样蕴涵 朱光潜所言: “诗是人生世 相 的 返 照 。 ”
着丰厚的历史真意。陈寅恪晚年致力于撰写 《柳如是别 传》 , 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 钩稽出许多柳如是的生 平事迹, 备受学人称誉。 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尝试从文化 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 所 描 绘 的“ 人 生 世 相 ” 。要达到如 此目标, 仅凭一篇短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故本文只拟归 纳唐诗中所描述的江南意 象 , 来探讨唐代诗人笔下的江南 景观以及隐含其间的历史 意 蕴 。 在 此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本文 的江南大体依照唐人所指称的范围而定, 即所谓的江南道 ", 据唐开元时徐坚等所撰 《初学记》 曰: “江南道者, 《禹 贡 》扬 州 之 域 , 又得荆州之南界, 北距江东际海, 南至岭, 尽 其 地 也 。 ”这 相 当 于 现 在 长 江 以 南 的 地 区 , 自湖南西部 迤东直到海滨, 包括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全省和贵州省 大部、 广西北部以及湖北、 安徽和江苏等省长江以南的部 分。
文学
论 唐 诗 中 的 江 南 意 象
!左
鹏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上海
"##,)))
摘要: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 和概念术语的界定, 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 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 即 芳晨丽景、 林泉高致、 朴野偏远, 由此来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关键词: 唐诗; 江南; 诗歌意象; 地方意象; 文化感知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于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地理学的写作应该更多地具有文 学性;文学作品是地理学家 (阐明对某一环境的文化感 知 )的 一 种 重 要 的 素 材 ; 文学提供人们是如何体验他们的 另外一些学者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如 世界的一种透视 %。 迈尼希说, 文 学 能 够 提 供“ 关 于 人 类 对 环 境 经 验 的 基 本 线 索” , 将文学用作档案是因 为“ 作 家 们 不 仅 描 述 这 个 世 界 , 他们还帮助它的形成。 他们非常形象地制造出一些强烈印 象, 影响着公众对我们景观和区域的态度” ; 人文地理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 越 者与文学的关系是共生而不是寄生 &。 来越多的人采用文学的办法来解释地方含义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段义孚和迈尼希等人的论述作为 起点, 希冀从唐诗的阅读中, 理解诗人们是如何描述和构 筑江南的景观, 从而制造出种种江南的地方意象的, 这些 地方意象层层累积并传播 开 来 , 又如何地影响了他人对于 这一区域的态度。 这里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文本, 即诗歌, 而 诗歌又是通过意象的联缀 呈 示 在 读 者 面 前 的 , 故此有必要 将诗歌意象与地方意象稍作辨析。 先说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且 重要的概念, 虽然至今学 者 们 对 其 确 定 的 涵 义 和 一 致 的 用 法犹有分歧, 但 他 们 都 认 为 意 象 融 合 了 主 观 的“ 意 ”与 客 观的 “象” 。例如袁行霈在《 中 国 诗 歌 艺 术 研 究 》中 指 出 :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 是 物 象 。 …… 意 象 是 融 入 了 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 观情意。” 陈植锷的 《诗歌 意 象 论 》也 认 为 : “物质世界的 ‘ 象 ’一 旦 根 据 作 家 的‘ 意 ’被 反 映 到 一 定 的 语 言 组 合 之 中并且用书面文字固定下 来 之 后 , 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 象。” 由此可见, 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 我们通 常所说的移情入景或触景 生 情 之 类 , 即指意象的营造与运 思。诗歌意象具有不确定 性 和 象 征 性 的 特 征 , 所谓不确定 性, 是指意象的模糊性和随机性 ’。 再说地方意象。 地方意象是指人们亲历或接触有关媒 体而形成的对于某个地方 的 心 象 , 因亲历而形成的地方意 象来自于直接的经验, 美 国 著 名 学 者 凯 文・林 奇 在《 城 市 意 象 》中 对 此 作 过 很 好 的 论 述 :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
江汉论坛
!""#$"%
&’
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环 境 存 在 着 差 异 和 联 系 , 观察者 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 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 择、 组织并赋予意义” , “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 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 安 全 感 , 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 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 它是一种与迷失方向之后的恐惧 相反的感觉” 。他还提出了 “公众意象” 的概念, 认为公众 意 象“ 应 该 是 大 多 数 城 市 居 民 心 中 拥 有 的 共 同 印 象 , 即在 单个物质实体、 一个共同 的 文 化 背 景 以 及 一 种 基 本 生 理 特 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希 望 可 能 达 成 一 致 的 领 域 ”!。 也就是说, 亲历者的地方 意 象 可 能 因 人 们 经 历 的 有 限 性 和 行为的偏好性不同而表现出部分的、 片断的特征, 甚至某 个特定的景观在观察者眼 中 会 迥 然 不 同 , 但它还是可能由 于文化背景的共同性而形成某些一致的方面。 由于接触有关媒体而 形 成 的 地 方 意 象 , 并不要求人们 身临其境, 而是从间接经验中获得, 在古代主要有口耳相 传和阅读两种方式, 这些意象可能与地方特定的、 富有象 征意义的景观或历史人物、 事件联系在一起, 因而更生动 或鲜明, 但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这样的意象同样具有 部分的、 片断的, 甚至是模糊的、 歪曲的特征。 总的说来, 无 论哪种地方意象,都离不 开 地 方 现 实 的 或 历 史 的 景 观 , 是 人们以文化的眼光进行选择的结果。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 , 诗歌意象与地方意象两者相通 而互有侧重。 诗歌意象着眼于文学, 注重情意; 地方意象着 眼于地理学, 强调事象。 在形成的方式上, 诗歌意象显得多 样化, 可以因景生情, 可以移情入景, 还可以引经据典, 甚 至向壁虚构; 地方意象则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 那就是应 针对一定的地方景观,赋 予 相 应 的 意 义 和 产 生 某 种 情 感 , 简而言之, 即所谓触景生情。 另外, 诗歌意象并非全都是地 方意象, 地方意象也不全都是诗歌意象, 两者各自包含了 对方的一部分, 诗歌中的地方意象, 表达了诗人们自己的 地理观念和地理知觉, 反映出他们对自身所居处的地方以 及景观的评价,在唐代, 这 一 人 群 掌 握 着 主 流 的 话 语 , 因 此, 对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透视, 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 于地方的评价和态度。
水国由来称道情, 野人经此顿神清。一篷秋雨睡 初起, 半砚冷云吟未成。 青笠渔儿筒钓没, ! 衣菱女画 桡轻。冰绡写上江南景, 寄与金銮马长卿。( 殷文圭: 《江南秋日》 , 卷 !$! ) 这两首描述江南春、 秋景观 的 诗 歌 , 算不上秀然出众, 但江 南水乡春日竹树林中鹧鸪 鸣 声 清 脆 、 洲渚岸边杜若香气弥 漫的热闹, 与秋天碧波江上青笠渔父钓丝悠然、 绿茵湖中 红衣菱女画桡轻动的静穆 , 在 诗 中 依 然 摹 写 得 绘 声 绘 色 , 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美感, 读者念念之中, 仿佛也跟诗人 一样, 乐以忘忧, 神清气爽 。 诗 歌 如 画 , 这是诗人心灵中的 江南图景幻化出的珠玑字句 , 无论是舟行水上、 马行道中, 还是凭高鸟瞰、 临窗远望, 江南四时的景观犹如一扇扇美 妙绝伦的画屏: 驱车过闽越, 路出饶阳西。 仙山翠如画, 簇簇生虹 譑。 (韩罖: 《经月岩山》 , 卷 %"& ) 叠嶂青时合, 澄湘漫处空。 舟移明镜里, 路入画屏 中。 (吕温: 《道州途中即事》 , 卷 &!’ )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韦庄: 《桐 庐县作》 , 卷 ()# ) 柴桑分邑载图经, 屈曲山光展画屏。最是芦洲东 北望, 人家残照隔烟汀。 (王周: 《湖口县》 , 卷 !(* ) 从今天的湖南到浙江、 再从今天的江西到福建, 唐代的诗 人们面对江南的湖光山色、 花草树木, 总是觉得应接不暇, 风华满目, 似乎搜遍胸中锦绣, 也无以尽状此间之胜色。 沉 浸在大自然所塑造的这些 钟 灵 毓 秀 的 作 品 中 , 诗人们不经 意间就感受到了轻松与快 慰 , 这种如画的美感使人容易耽 溺其中, 唐代诗僧皎然就 曾 经 指 责 活 跃 于 大 历 时 代 的 诗 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