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读物1《红楼梦》评论(节选)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
2.了解王国维对《红楼梦》人物悲剧命运的哲学阐释。
对应学生用书P90见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作者”。
“滴残春雨住无期,无尽园花卧不知。
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
拟随桑户游方外,未免杨朱泣路歧。
闻道南山薇蕨美,膏车径去莫迟疑。
”(《病中即事》)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来,罗振玉要支持他到西洋留学,而后未果。
病痛与抑郁交织,而志向不得成。
后为罗振玉译书,所译之书涉及教育学、科学、哲学。
1901年在藤田的指导下学习哲学。
在这段独学时代,他深入了解叔本华、康德。
对于康德的书,起先不能卒读,后通过叔本华来了解康德。
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甚喜。
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创作了《〈红楼梦〉评论》,这篇评论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
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等论著。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它尝试运用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价值”等崭新命题,并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感想式的评论和牵强附会的考评,实在是一个明显的突破。
王国维在其中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观点。
虽然他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悲剧学说,意在突出人生即痛苦悲观的思想,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这不见得符合小说的实际,但他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努力,却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红楼梦〉评论》是一篇叔本华悲剧哲学贯串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
在节选的部分中,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
而《红楼梦》的悲剧是因矛盾、关系交织不得不如是,此之悲乃真正之悲剧也,若红楼之贾、林、薛等诸家之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在于出世。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我国国民的精神,是现实的,乐天的,所以代表国人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精神的戏剧、小说,无处不附带着这种乐天的色彩:开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悲剧结束于欢乐,开始于离散结束在复合,开始于窘迫结束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若于通达;(如果)不这样而想满足读者的心意,困难啊。
比如《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妻),《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中(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月宫)重新团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也。
……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例子。
……所以我国的文学中,那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的,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罢了。
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真的解脱:沧桑巨变,亲眼看到并且亲身经历,不能自己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醒悟,却被张道士的一句话点醒;并且(侯方域)跋涉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冒无法预测的危险,被囚禁在牢狱之中,所寻找的女子,才得 一面,而以 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 自非 三得以见面,却因为张道士的话,一下就舍弃她,如果不是三尺童子,其谁 信 之哉?故 《桃花扇》之尺孩童,那谁能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呢?所以《桃花扇》的解脱,他律的也; 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
解脱,是来自外界的约束;而《红楼梦》的解脱,是来自自我内且 《桃花扇》之作者,但 借侯、李之 事 以写部的约束。
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故事,来写故国之 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故 《桃花扇》, 政治的也,故国的悲戚,而不是以描写人生为主。
所以《桃花扇》是政治的, 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 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国民的,历史的(作品);《红楼梦》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作品)。
此 《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 价值亦这就是《红楼梦》大大违背我国国民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即存乎此。
就在这里啊。
⎣⎢⎡餍(y àn ):满足。
《牡丹亭》之返魂:“返魂”指剧末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
《长生殿》之重圆:《长生殿》是清代戏曲家洪昇的代表作,它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重圆”指二人在月宫重新团圆一事。
《桃花扇》: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代表作品,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
他们先是一见钟情,后因清兵入关,天涯分离。
二人历尽劫难,终于相见,张道士点化道:“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风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二人醒悟,双 ⎦⎥⎤双出家。
缧绁(l éi xi è):捆绑犯人的绳子,借指牢狱。
他律:来自于外界的约束。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 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红楼梦》一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啊。
……由 叔本华之说,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第一种……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 其所有之能力以交 构 之者。
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
第二种 由于 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第二种是由不可知的命运而造成的。
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 必 有蛇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逼迫它,不得不这样。
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错。
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它们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故也。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有的缘故啊。
像前两种悲剧,我们对像蛇蝎的人物和不可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慄,然以其罕见之故,知的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但(那是)因为它罕见的缘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但在第还庆幸我这一生可以避免,而不必寻求躲避(痛苦)之地。
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三种,就可以看到这种不同寻常的势力,足可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且此等惨酷之行,的幸福,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
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不平可以鸣告:这真可以说是天下之至惨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兹最为惨烈的事啊。
像《红楼梦》,则正是第三种悲剧啊。
在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此就以宝玉、黛玉的事来阐明这种看法:贾母爱宝钗的温顺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亲近;凤姐因为持家之故, 忌 黛玉之才 而 虞其不便于己也;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惩 尤二姐、 香菱之事,闻 黛玉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袭人鉴于尤二姐和香菱的事,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 而自同于凤姐,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而自己与凤姐 亦 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的倾向)相同,也是自然的形势。
宝玉对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 普通之道德使 然;况却不能对最爱他的祖母讲,则是普通的道德使他这样;更黛玉一女子 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何况黛玉一个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因之合,木石以之 离,又岂 有蛇蝎 之人物、非 常之变故,石因之分离,又哪里有蛇蝎一类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变故,行于其间哉? 不过 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在其中作怪呢?不过是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为 之 而已。
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境遇造成这样的悲剧而已。
由此观之,《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之悲剧也。
悲剧中的悲剧啊。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立者,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等著作。
交:互相。
任其咎:承担它的过错。
息肩:使肩膀得到休息,比喻去掉生活之欲所带来的痛苦。
躬丁其酷: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
丁,遭遇。
婉慝(tè):温顺娴静。
惩:恐惧,害怕。
金玉之邪说:薛宝钗戴一金锁,贾宝玉戴一“通灵玉”,贾府中人说他们是金玉良缘。
木石:木,⎦⎤指林黛玉,《红楼梦》第一回说她本是天上一根绛珠仙草。
石,指贾宝玉,第一回说他是青埂峰一块顽石转世。
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识字注音1.深嗜.(sh ì) 2.糟粕.(p ò) 3.戛.戛(ji á) 4.遽跻.(j ī) 二、一词多义1.爱⎩⎪⎪⎨⎪⎪⎧①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 (疼爱)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爱惜)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吝惜)④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喜爱)⑤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通“”,隐藏) 2.是⎩⎪⎨⎪⎧ ①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这样)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对的,正确的)③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表判断) 3.信⎩⎪⎪⎪⎨⎪⎪⎪⎧ ①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 (相信)②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真实,确实)③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使者,指媒人)④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随便)⑤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真诚的)⑥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可靠的)4.别⎩⎪⎨⎪⎧①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区别)②醉不成欢惨将别.(《琵琶行》) (告别,离别)5.著⎩⎪⎪⎨⎪⎪⎧ 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附带)②其最著.之一例也 (著名)③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 (完成)④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 (穿)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大学》) (表现) 6.惩⎩⎪⎨⎪⎧ ①而惩.黛玉之孤僻 (恐惧,害怕)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诸葛亮传》) (责罚,处罚)③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苦于)7.行⎩⎪⎪⎪⎨⎪⎪⎪⎧ ①行.于其间哉 (运行,此指作怪)②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往)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实行,施行)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行为,品行)⑤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动作)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辈分,读hán ɡ)⑦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量词,读hán ɡ)三、古今异义1.始于离者终于..合 终于⎩⎪⎨⎪⎧古义:结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