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红楼梦》反映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的 一部伟大作品,它不但揭露了当时的贵族官 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 深刻的社会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内部的矛盾,而 且反映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 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 生活而又找不到出人格的 代表 性格特点:豪爽、直 率,不虚伪,真性情 结局:云散高唐,水 涸湘江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儒家的代表人物,薛宝 钗与冷香丸。 宝钗温柔敦厚,恭敬有 礼,完全按照儒家的道 德规范行事,深得人心。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冷:金钏儿投井、
尤三姐自杀 香:上下敬服 丸:人为的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曹雪芹的个人身世 当时社会的无出路
状态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宋徽宗和南唐后主的比较:个人痛苦与人生 本质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产生于18世纪,康雍乾盛世。 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嘉道守文”的整个 时期,既是封建经济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也 是它的内在矛盾和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 时期。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 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 时期。 新的因素的产生,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 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 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 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不断壮大。
《红楼梦》的特点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 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 如: 贾宝玉——假宝玉 贾府——假府 甄士 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 起 封肃——风俗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 胡州——胡诌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擒可轻、情可倾、情可钦、情 可情、情可轻、情可亲 秦钟——情种 元春、迎春、 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 贾政、贾敬— —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群芳髓—— 群芳碎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万艳 同悲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描写一个中小地主甄士隐的家庭遭 遇一场火灾,他“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住。偏值近年 水旱不收,盗贼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只得 将田地都折变了,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后 来“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 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 的一个具体写照。 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丧失土地、大地主激烈兼并土地的血腥记 录和农民的反抗事迹,充满了十八世纪的清代历史,
《红楼梦》的特点
《红楼梦》作者巧妙地用谐音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思想。 贾、薛、王、史四大姓谐音“假写往事”。(又有人称“家 亡血史”或“贾亡薛死”) 宁国府四代男性人名贾代化、贾敬、贾珍,贾蓉,串起来谐 音“代(为)化净真容”,把贾宝玉凝为情身。 抱琴 暴寝 "原"春暴毙 司棋 死凄 "应"春惨死 侍书事 殊 "叹"春远嫁 入画 入化 "息"春出家 得到湘云绛纹石戒指的四个大丫鬟:袭人,鸳鸯,金钏儿, 平儿,谐音:昔怨今平或昔冤今平
《红楼梦》的书名
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 鉴》、《金陵十二钗》 《风月宝鉴》正面是凤姐,反面是骷髅,贾 瑞没有听癞头和尚的话,终于丧身殒命。整 部《红楼梦》也叫做《风月宝鉴》,整个中 国文化这么美妙的东西,背后却是一具骷髅, 阴森恐怖。
《红楼梦》的写作缘由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 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 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 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 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 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 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 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红楼梦》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与魏晋风度
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存的意 义问题没有被追问。 儒家的内圣外王:“宗教性私德”抱慰了人 心,“社会性公德”规范了人事。 魏晋和红楼则在中国文化上撕开了两道裂缝, 并且逐渐扩大终至难以弥合。
《红楼梦》的诞生是个奇迹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迎春与道家
道家的处世态度
迎春的结局:金闺
花柳质,一载赴黄 粱。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探春与法家 大观园的改革:联产承 包责任制 探春的结局:才自精明 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 消。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惜春与佛家 无出路状态的完
《红楼梦》的当代意义举例
更好的
对平儿这个人物的解 读: 平者屏也 平儿的身份特征 平儿的应对策略
谢谢!
《红楼梦》中的社会悲剧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 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 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 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 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
对社会的批判
宝玉认为:天地间灵秀之气只锺于女子,男 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是对当时社 会最为深刻的批判,因为一个社会最精秀的 东西都集中于不与社会交往的闺阁之中,这 个社会是男人主宰的社会,说男人是渣滓浊 沫就是说整个社会是渣滓浊沫,女人不能出 闺房,一出闺房可能会变得比男人还可恶, 因为她跟着男人的规则行事。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毛泽东的评价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红楼梦》 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 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 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四部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 义》《红楼梦》。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 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 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 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 的一个丫环。
成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不少人对之“爱玩鼓掌”、“读而艳之”,有的甚至为品评 书中人物“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形成了“开 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风气。乾、嘉以来, 在“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那些酷爱《红楼梦》的文人, 把自己对《红楼梦》的考究,戏称为“红学”。据说“华亭 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 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一日,有友过访,语之曰: ‘君何不治经?’朱曰:‘予亦攻经学,第与世人所治之经 不同耳。’友大诧。朱曰:‘予之经学,所少于人者一画三 曲也。’友瞠目。朱曰:‘红学耳。’盖‘經’字少‘ ’, 即为‘红’……”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 典小说的金字塔。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 年。”
《红楼梦》的当下意义
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最终 命运 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生活
文化世界:膜拜历史理 想、伦理纲常、君子人 格。 道德理想国:将“三皇 五帝全盛世”看作生存 乌托邦。 现实宗法社会:“百代 皆行秦政治”。 《红楼梦》高扬审美精 神与生命意识。
如何解读《红楼梦》
红学的几个历史阶段: 索隐红学 考据红学 阶级分析的红学 王国维:《红楼梦》宇宙的也,哲学的也, 文学的也。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鲁迅的评价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 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 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 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 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 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 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 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 主〉小引》)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 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