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对于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否已在经济上准备好战争这一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苏联史学家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第三帝国以真正德国式的准确性进行了好几年的大战准备, 至1939 年夏末基本上完成了,美国史学家克莱因持相反的观点,事实上, 重整军备的支出额是不多的。

德国的战争经济动员的规模相当有限。

笔者认为, 这两观点都偏向极端。

希特勒一上台就在经济上加紧战争的准备, 到大战爆发时, 军备达到相当规模, 但这时的德国仍然没有为一场世界大战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德国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

条约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极其严格的限制。

陆军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

禁止生产坦克、装甲车、潜艇等重型武器不允许拥有空军等。

屈辱性的条约在德国引起普遍不满, 而军方与工业家在条约签订后不久便秘密地着手重整军备了。

1924年11月, 在陆军首脑西克特的默许下, 一个为将来经济动员而准备的军事小组形成了。

不久, 该小组易名为“经济参谋部” , 隶属于军械局, 最初的任务是集中和协调国防军在军备发展和采购方面的一切活动。

1928年9月, 经济参谋部对战争的工业准备做了一次极端秘密的调查, 发现被协约国军事监督委员会批准生产军备的企业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允许德国生产的武器和军火的数量。

有些工厂甚至与国外进行违法武器贸易。

另外, 在军械局的参助下, 未被允许生产军备的公司也开始生产武器。

禁止生产的武器也开始生产出来, 克虏伯的工厂1926年就开始生产坦克。

1928年10月, 在格罗纳的推动下, 内阁绕过国会同意国防军的军备计划, 这项计划的军事目标是保证组建16个师的设备与军火的基本供应, 以及保持有限的储备, 并采取军事动员时所需的增强工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该项目标将在1928年9月和1932年完成, 约需花费3亿5千万帝国马克。

随后军方与政府开始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秘密军备。

一批隐秘的军火工厂陆续地建立来, 为经济参谋部工作的经济官员巡视全国, 列出的一旦战争爆发可进行动员的工厂竟达5000个之多。

1932年, 第二军备方案又被通过, 其目标是为在1938年达到21个师的陆军提供基本装备和保持六周的给养。

可是, 这一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 魏玛共和国就灭亡了。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德国以严重的打击。

1933年, 希特勒就任总理。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 纳粹党并无良策, 它继承了上届政府的制造就业计划。

所不同的是, 希特勒为制造就业计划确立了一个指导思想, 在1933年2月8日的内阁会议上, 他说:“以下5 年要致力于德国人民的重整军备工作, 国家的每一个制造就业计划都必须从这一立足点上来判断”。

它是恢复德国人民的军事力量所必须的吗?制造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就与战争经济有关, 1934年有21万人从事筑路工作。

这项计划后来证明对未来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 希特勒并不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战争经济准备, 直接的、能快速见效的重整军备对他更具有吸引力。

1933年3月, 他造访了帝国银行行长、保守金融家路德, 向他陈述了自己的宏伟计划, 要求银行大量拨款。

路德告诉他帝国银行这时最多只能给予政1亿帝国马克。

希特勒感到失望, 立即撤换了这位行长, 以贾马尔·沙赫特接替他的职务。

沙赫特继任帝国银行行长标志着德国重整军备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为了筹措军费, 沙赫特发明了“梅福期票”。

从1933年到大战爆发时, 这种期票大约用以支付五分之一的军事开支(约120亿帝国马克)。

军费还有另外两个来源, 一是发行公债, 据估计在1934年至1939年六个财政年度内德国大约有80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

另一个来源是纳粹政权敌人的存款和外国人在德意志国家银行的存款。

正如沙赫特所说:“我们的军备有一部分是用我们的政敌的钱来支付的”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 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重整军备的加速, 食品和原料的需要越来越大。

经济部长施密特增加消费的措施导致了与军备部门竞争外汇以进口食物, 从而引起了军方的不满1934年6月22日,国防军办公厅国防经济与军械局局长托马斯将军提议希特勒亲自指导经济, 同时设一副职总揽经济大权。

于是6月28日施密特得了“重感冒” , 于8月2日沙赫特代理经济部长, 7月3日通过了赋予经济部长权力的法令, 9日沙赫特推出“新计划”。

“新计划”实行初期, 不仅使德国得到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而且大大有利于军备生产。

德国食品的进口量以五年为期平均计算, 1928-1938年至1933-1937年数量上减少40%,价值上减少60% , 制成品的进口量下降得更严重。

1928至1938年间, 原料和半成制成品的总进口量下降了37% , 但铁矿砂的进口量却增加了60% , 其他矿砂增加了47%。

以上事实表明, 那种认为“到德国占领莱因兰为止, 重整军备很大程度上讲不过是传闻而已的看法, 正如过分夸张这一时期的军备水平的看法一样, 是没有根据的。

在这一时期, 军备从隐秘走向公开, 沙赫特博士利用政府的力量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筹措了军费。

当然,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任务还是克服危机, 解决失业问题。

前一阶段的重整军备依然受到条约的束缚。

所筹措的军费仍然不能满足军方日益增长的需要, 沙赫特的“新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和原料短缺问题。

1936年对第三帝国来说是一个转折性的年头。

随着陆军进驻莱因兰, 《凡尔赛条约》加在德国军事上的限制最终成为历史。

失业人数大减, 经济得到恢复。

正是在这一年德国的战争准备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军方连续提出了一个比一个更庞大的计划, 依1936年4月1日的动员令德国军队要包括36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一个山地师和一个骑兵旅,总数达41个师。

据估计, 要实现这一计划及截止到1937年11月为止的空军扩军计划, 需要两倍于1935年所需的原料, 而这决非德国的经济所能承受。

早在1935年12月, 沙赫特就通过国防部长勃洛姆堡誓告说, 重整军备所需的外汇和原料即使维持现在的水平, 到1936年4月也不能保障了。

他要求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甚至不惜放慢重整军备的速度。

但军方与希特勒都不同意这种要求。

因此1936年出现金融危机就不足为怪了。

德国面临200亿马克的财政赤字, 由于缺乏原料军火工厂只能发挥70%的生产能力。

1936年8月, 沙赫特想与法国共同贬值货币的企图流产, 同时美国宣布对德国货物征收更高的关税, 沙赫特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希特勒也更加坚信经济不可能解决德国间题,于是, 希特勒四年计划(1936-1940)秘密备忘录应运而生。

备忘录一开始便声称俄国的严重威胁和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国防军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 放慢重整军备的步伐是决不允许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给自足, 德国要尽可能地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原料, 要大力发展合成橡胶、铁矿和油脂的生产。

至于费用的大小是不必考虑的。

自给自足只是一种短期的解决办法。

长期的解决办法是取得生存空间。

因此备忘录最后为军队和经济确定了目标:一、德国的武装部队必须在四年内做好战争的准备;二、德国的经济必须在四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

1936年10月18日, 希特勒将格林提升为四年计划的总负责人。

“总负责人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完成交给他的任务, 他有权颁布法令和总的行政规则。

礴由纳粹党第二号人物全权负责四年计划, 表明德国的经济战备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如前所述, 沙赫特是热衷于重整军备的, 但他的方针是通过增加出口挣取更多外汇以进口紧缺的原料来重整军备, 他一直梦想着再一次打入国际市场。

即使她在东南欧的被称为“掠夺”的政策也是在经济规范内进行的。

戈林取代沙赫特则表明希特勒准备使用非经济手段加速战争的经济准备, 也就是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最终通过侵略来解决经济问题, 希特勒对这种政策的改变是没有犹豫的。

“四年计划”总负责人戈林一走马上任便对200名工业界和经济界领导人说 “目前还不能预见扩充军备的终结。

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胜利或灭亡。

如果我们取得胜利, 经济将会得到充分的补偿。

这里我们还不能根据帐本计算利润, 只能根据政策的需要, 不允许计较需要多少代价。

我们现在下的是最大赌注。

”“我们已经处于动员阶段, 只是尚未点火而已。

”同时, 他指示以劳博为首的原料与外汇委员会拟定四年计划的初步方案, 主要是煤铁和化学工业的自给自足计划, 煤的生产很充足, 无需扩张, 因此主要是铁与化学工业的自给自足。

我们先看化学工业的状况。

1936年夏, 劳博计划规定, 在以下数月里将90%的四年计划投资拨给化学工业, 其中本公司将得到72。

7%的份额。

这个份额如此之大以至经济部化学处处长说:“四年计划实质上是法本公司的计划。

,以后法本公司总裁之一---克劳赫在四年计划办公室的地位显著上升。

8月11日, 戈林提拔克劳赫为化学生产特别问题总全权,负责全面的化学工业生产, 原属军方负责的炸药生产计划也转归克氏负责。

是后, 法本公司的车间和实验室全力以赴地为希特勒的大屠杀作准备, 它生产了几乎全部的合成的油合成橡胶, 毒气、镁、润滑油、炸药、镍等数千种德国战争机器所需的原料。

德国另一种战略资源钢铁的原料严重依赖国外。

1935年德国75%的生铁矿石依赖进口。

这在战时是危险的。

戈林决定利用中南德含铁量低的矿石, 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遭到工业界尤其是鲁尔工业家们的抵制。

1937年6月戈林干脆宣布他自己准备建立一个工厂, 一个月后, 一个为冶炼萨兹吉特矿石的铁矿赫尔曼·戈林铁矿工厂的计划制订出来了。

8月, 钢铁工业家们起草了一份备忘录, 反对建立赫尔曼·戈林工厂, 反对自给自足战略。

戈林得知后威胁签名者将以叛国罪予以逮捕, 工业家们被迫屈服。

到战争爆发时, 戈林通过合并当地工厂, 强迫工业家购买股票, 国家投资, 兼并被占领土上的企业等方式, 使该厂成为欧洲最大的工厂。

1939年该厂铁矿石产量比1936年增加了70%。

与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同时, 军事扩张计划与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相继制订出来1937年11月5日, 希特勒召集第三帝国要人举行秘密会议, 向他们陈述了他的计划(霍斯巴赫备忘录) ,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必须迅速解决, 如果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在1943-1945年前, 当德国获得它的最大力量时, 将会进行对英法的战争。

慕尼黑会议刚结束, 戈林就对其参谋部宣布了希特勒的决定通过使以前成绩黯然失色的庞大计划来增加军备生产。

希特勒需要一支数目相当庞大的空军, 而且需要战略空军, 通过轰炸来打败对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