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单元地位——承上启下 2.时间线索 3.知识点
(1)三国鼎立——政权分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任务四:小组进行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统一黄河流域(439);

背景
民族交融

迁都:迁都洛阳。

措施 改鲜卑旧俗: 穿汉服、学汉语、改

奠定了统一北 方的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
复述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 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获得胜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形成的基础。这是中中考国说历明史:赤上壁以之少战胜(多1),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役。
任务二: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把握时空概念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促进了民族交融
(3)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都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三、中考链接
选择题
1.(中考说明)北魏初年,有位姓独孤的鲜卑人穿鲜卑衣服,说鲜卑话。若干年后,
他的后人已改姓刘,穿汉服,说汉话。最可能导致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
A.西晋的短暂统一
B.北魏定都于平城
C.北魏孝文帝改革
祖冲之
书法成就
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绘画成就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知识点归纳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的 书法 艺术
书法: 王羲之(东晋)——“书圣” :《兰亭序》
绘画: 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成就
通过北魏孝文 知道祖 帝改革,初步 冲之的 理解民族交往、 数学成 交流、交融对 就。 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
认识北魏孝文 帝改革及其意 义(3)。
知道祖 冲之的 数学成 就(1)
书法 艺术
初步 认识 书法 艺术。
了解 书法 艺术 (1)。
数字代表能力水平程度 感知 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历史应该怎样复习,应该掌握什 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无从下手。
4.(2015湖北黄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 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初中总复习) 三国时代历史短暂,但影响深远,每个同学都可以说出很多三国人物和故事。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中考说明: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和书法艺术(1)
二、综合探究历史问题
1.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 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北方地区民 族交往、交 流与交融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基础。
2.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 可以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等几个方面讨论。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1.单元特征——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2.时间线索 3.重要历史事件(知识点)
(1)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三国鼎立局面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图表
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官渡之战 200年 和刘备
结果
袁绍 失败
曹操 失败
影响
北朝

东 汉
三 国


十六国

东 魏
北齐
西 晋
南魏 北

西
北周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中考说明: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3)
三国 东晋和十六国
西晋 南北朝并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北朝

东 汉
三 国



北齐
十六国


西 晋
南魏 北
西
北周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本单元主要特点:政权分立——政权更迭频繁 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三单元复习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中考说明、课程标准和学科能力标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中考说明、课程标准和学科能力标准
中考 说明 课程 标准
学科 能力 标准
赤壁 三国鼎立 之战 局面
知道 知道三国 赤壁 鼎立局面 之战。 的形成。
三国鼎立知识点归纳
背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景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基础。 三国
鼎立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形 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
立局面形成。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复述 赤壁 之战 (1)
观察“三 国鼎立 图”,认 识三国鼎 立局面的 形成(2)
两晋南 北朝的 更替
知道两 晋南北 朝的更 替。
知道两 晋南北 朝的更 替(3)
人口的南迁 和江南地区 的开发
初步了解人 口的南迁和 江南地区的 开发。
认识魏晋南 北朝时期人 口的南迁和 江南地区的 开发(2)
北魏孝文帝改 祖冲之 革及其意义 的数学
观察图片: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 因有哪些?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知识点归纳 客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作物 原
(麦、菽)。

江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发展。


江南地区社会稳定,战争较少。


南北人民共同劳动。
原 因
济 的 表现 农业:粟、麦、菽的种植在南方得到推广;

商业城市:建康是南朝四个政权的都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 下启隋唐。
虽然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但 各民族交融程度日益加深,文化和 科技得到很大发展,为隋唐的兴盛 奠定了基础。
单元特征: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1.单元特征 2.时间线索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任务一:设计政权更替示意图——把握时空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民族交融

政治:整顿吏治;
帝 措施 经济:分配土地,发展农业;

迁都:迁都洛阳,改鲜卑旧俗。

北魏政治和经济得到发展; 作用
促中进考北说方明民:北族魏交孝融文帝改革极其意义(3)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1.单元地位——承上启下 2.时间线索 3.知识点
(1)三国鼎立——政权分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3)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所以,在复习课时教师就应该明确本单元需要掌 握的内容,便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难点: 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教学过程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综合探究历史问题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1.单元地位
单元地位 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涉及课程:
第13课 三国鼎立 政治 政权分立
第14课 江南的开发 经济 江南的经济得到开发
第1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第16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文化
科技进步, 艺术大放
异彩
单元地位
单元综述
(1)“青梅煮酒论英雄”,比一比谁知道的三国人物最多。
(2)你学习和认识三国的途径除了历史课之外,还有哪些(可多选)( ) A.史书《三国志》 B.小说《三国演义》C.游戏“三国杀”D.电视剧《三国演义》 E.戏曲 F.听书《品三国》G.其他
(3)不知你是否发现,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记载有很多的不同 如: A.“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杰作,但实际上是孙权的功绩 B.“怒鞭督邮”的是刘备,小说把这件事安到张飞身上,用来刻画张飞嫉恶如仇、 性格暴烈的特点 C.小说用“温酒斩华雄”表现关羽的勇猛,但史书记载斩华雄的是孙权的父亲孙 坚 D.“过五关斩六将”“空城计”都是虚构的,前者为了塑造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和 勇猛,后者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倾邻国而雄诸 侯… …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 者…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 …隋朝 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由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不能把历史文学作品内容当做真实的历史
(4)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京剧中是以白脸(白 色表示奸诈)出现。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为曹操做一张名片。
姓名:曹操 朝代:三国 评价:乱世奸雄,乱臣贼子
姓名: 朝代: 评价:
汉姓、与汉人通婚

北魏迁都洛阳
习俗上: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话;通婚;
经济上:畜牧业 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
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乐器、歌舞
民族交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是民族之间在经济、 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