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本文从网络文化的起源、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浅析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内涵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又称赛博文化(CYBERPACE CULTURE)或信息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人化现实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1、网络文化的产生196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验室将两台笨重的电脑用一根5米长的电缆连接起来,意味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了ARPA网,使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形成了网络的雏形。
ARPA 网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因特网。
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这表明网络不仅是技术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
技术有其文化的属性和功能,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模式,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的网络文化已经在形成、在开始浸润整个社会。
2、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文化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切入方法: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
前者主要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产生了。
后者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切入,注重网络的思想性特点,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认为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文化模式发生了转型。
应该说,网络文化是文化外在形式(网络技术)、文化内在形式(平等性、无中心性等)和文化内容(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法律等)的综合统一体。
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其在思想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
1、思想特征:在透视一种文化的思想特征时,依信息的发生与处理为序,可将网络文化分为认知、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分别表示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升华、信息固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链。
网络文化作为新型文化,在认知、情感、伦理、信仰四个方面都别具特色。
(1)在认知层面,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海洋。
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文字、图片、视频所构成的知识几乎是无穷的,网络文化在知识层面上的海量性,使知识与民众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网络社会,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拥有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电脑,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
(2)在情感层面,人们的情感在网络时代获得了极大解放。
一是情感表达空间大为扩张,大量的论坛、博客、聊天室等为人们表达情感提供了最大可能;二是情感交流对象成倍增加,无论怀着积极还是消极情绪,在网络上总能找到知音,甚至还因为共同的情感构成群落;三是情感在人际关系中的分量大为加重,一言不合,即可分离,能否在情感上共鸣成为决定人们关系厚薄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趋简单化。
(3)在伦理层面,网络对传统伦理带来多方面冲击,但与网络特性相适应的网络伦理尚未完全形成,这是当前网络上伦理秩序较为混乱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相对固定、得到各方认同的网络伦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网络上各种伦理碰撞、融合、衍生的趋势看,未来成型的网络伦理可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
网络伦理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将新的伦理因素吸纳其中,在动态中彰显活力。
二是开明性。
网络伦理不仅包含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因素,还包括各种适于人们保持心态平衡、以谦退为主要特征的一般性伦理,后者在网络上生发的可能更大。
三是去形式性。
传统伦理是以一定的符号载体如各种称谓、行为载体如祭拜等特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而网络伦理则可能不拘形式,只存在于人们内心,在人们上网的种种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感知。
(4)在信仰层面,网络社区里的信仰众多,折射出现实社会信仰的芜杂。
网络技术使匿名表达、超时空交流更为方便,将现实社会中人们深藏于心底而一般很少显之于外的信仰充分展现出来,使网络社区的信仰十分复杂。
2、实践特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既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产物,也要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实践性是网络文化的显著特性,只有充分把握网络文化的实践特征,才能对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1)巨大的包容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这与农耕文化的狭隘、工业文化的排他有着本质区别。
在农耕背景下,某一区域某一时段往往只流行一种文化,其他类型的文化会被排斥。
工业时代,文化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经济利益的纷争带来了文化上的主导权争夺,文化甚至成为争夺经济利益的遮羞布,一些国家借文化扩张实施经济侵略。
在农耕和传统工业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在网络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充分张扬。
世界上只要能形诸于笔的文字、发诸于口的语言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英语等语言不再一统天下。
(2)更新的快捷性。
先前的各种文化形态往往能独领风骚几百年或几十年。
在网络时代,能够“独领风骚三五日”已数不易。
从各大网站新闻浏览、评论排行榜情况看,能在三天内连续挤进排行榜前十的新闻极少。
网络文化的这种快速演变,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网络空间里信息多样,彼此在吸引眼球方面的竞争极为激烈;二是人们利用网络的目的多样,学习知识、休息娱乐等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受众,没有哪一种文化能长期吸引批量追随者;三是在靠“快、新、奇”赢利的运营模式下,绝大多数网络社区由民间人士维护,要让这些社区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它们能够赢利,而要赢利,唯有求新、求快、求奇;四是文化价值上的“快餐性”。
网络文化是典型的“快餐”文化,但普遍价值不高。
(3)形式上的分散性。
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不同,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众多,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载体,许多极能体现网络文化特色的内容,都隐藏在网民的具体言行之中。
因而,网络文化体现出分布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
这也给研究和讨论网络文化带来实际困难。
要准确领悟网络文化的真谛,必须亲身进入网络。
网络形式上的分散性,与网络技术发展极快也有关系。
目前,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接轨愈加严密,声频、视频等新技术嵌入到网络当中,使网络文化的表现手法极具多样性。
3、时代特征:网络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把握了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才能掌握蕴藏在其背后的经济本质、政治本质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定位。
(1)网络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产物。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标志的,此时人们开始网络化生存,人类社会裂变为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两大空间,由此衍生出网络文化。
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或存在几千年,或存在几百年,而即便从网络诞生之日起计算网络文化的形成日期,它的存在也不过30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可谓刚刚起步,方兴未艾。
农耕文化使人类脱离了蒙昧状态,工业文化教会人们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发展意识,使人的自由大为扩展。
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思维上从平面式到立体式,行为上从高成本到低成本,价值判断上从重物到重人等等,都是必然出现的趋势。
(2)网络文化中的矛盾与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势力较量的重要反映。
网络文化不可能摆脱现实经济、政治状况的影响。
实际上,比较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网络文化受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大、更深。
当前,最突出的就是现实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在网络上赤裸裸地进行,网络成为双方较量的新战场,网络社区中经济话题、政治话题背后都能看到双方争斗的影子。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还有一些类似是非不分、荣辱不分之类的阴暗面,与这种争斗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世界秩序上“一体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在网络文化中时有出现。
当今世界的矛盾,除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争斗,还有经济秩序上的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文化秩序上的“单一化”与多样化、政治上的霸权主义与多极化等三方面矛盾。
这三方面矛盾在网络空间也有充分的展现。
网络不仅集中展现了这三方面矛盾,还使这三方面矛盾更为激烈,对抗情绪表现得更激烈,对抗类行动表现得更有组织性,人群划分更明显。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是当代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梦想,在网络这样的自由空间里,要求实现这一梦想的呼声很高。
网民对妨碍人类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思想观念障碍等提出了强烈批评。
网站在这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努力:开发游戏产品满足人们的身心愉悦需要,开设论坛等互动空间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刊发各类新闻满足人们的求知需要。
而一些违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需求的文化内容在网络上总是很快被淘汰。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
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就现实情况而言,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大统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为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
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
这样在网络空间势必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
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随着国内互联网用户的增多,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2、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
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
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
而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进行单向的传输,这样传统文化在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网络文化的冲击。
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是根植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紧密联系的。
而网络文化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赛博空间中的一些虚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