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ul. 2004 第4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4《二十四诗品》别笺凌郁之*(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要:《二十四诗品》前人笺注有多种,本文于前人所注之外续有所获;或有可助理解文义之材料,亦并录以备考。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注释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4-0089-06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围绕着《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学界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鸣,迄今尚无定论。
论者多致力于文献考据或理论阐释,而一时对于《二十四诗品》的本文考释似乎被冷落了。
有鉴于此,笔者数年来处处留心,薄有所获。
现在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二十四诗品》注解本主要有清代孙联奎《诗品臆说》、杨廷芝《廿四诗品浅解》、杨振纲《诗品续解》、无名氏《诗品注释》等,今人有郭绍虞《诗品集解》、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刘禹昌《司空图诗品注释》、曹冷泉《诗品通释》、赵福坛、黄能升《诗品新释》、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二十四诗品〉解说》(《司空图诗文研究》)、萧水顺《司空图诗品注释》(《司空图诗品研究》)、詹幼馨《司空图〈诗品〉衍绎》等数种。
笔者笺释皆出上述各家之外。
本文以《二十四诗品》品目先后为序,先录须注之诗句,后用括号标以所在品目。
主要从语源上考释,备录材料,但求直观,一般不作强解。
因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其究竞出于唐宋或元初尚未定论,故本文基本是就《二十四诗品》的文本作稽考,力求客观讨源,不受主观拘牵。
间或涉及前人所注而略致商榷;有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文义,亦备录之;为求清楚悦目,每条之下往往分数小段;为避免繁冗,除今人著述作尾注并标明版次、页码外,其他均只作随文简注。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五灯会元》卷一二福严保宗禅师:“独超象外,且非捉兔之鹰;混迹尘中,未是咬猪之狗。
”宋释正觉诗:“默游量外,直照环中”(《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又“劫外游神,环中契真”(《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正》:“怀悦本作‘寰中’,‘寰’字误。
……前人偶有把‘得其环中’写成‘得其寰中’的,只能视为笔误。
”[2]然观《五灯会元》之以“象外”与“尘中”相对,知作“寰中”或亦有理。
王夫之《姜斋诗话》引作“规以象外,得之圜中”。
诸家注本多援引《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及《文心雕龙・体性》“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句,意亦可通,但于“环中”一词似犹未惬。
[备考]饶宗颐曰:“司空表圣之《赞香严长老》,曰:‘大师之旨,吾久得之。
’……表圣自言得之,则其参禅必有所得。
观《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虽用庄子之言,而‘环中’即圆相之○也。
又其句云:‘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境著禅魔。
’其不缚于禅,信能深知禅者。
”[3]收稿日期:2003-11-09作者简介:凌郁之(1968—),男,安徽舒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风日水滨”、“柳阴路曲”(《纤秾》)《文镜秘府论・九意・冬意》:“经中遥见,路上逢迎。
”句末注云:“美人。
”又《秋意》:“风飘绮袖,日照金堤。
”亦注云:“美人。
”窃谓《纤秾》诸句意境正相仿佛。
《诗家一指・四则・格》:“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萦纡于遥翠,求之愈深。
”或演其义。
[备考]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引郑厚云:“乐天如柳阴春莺”“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沉著》)“大河”前人或释为江河,或释为恒河,窃以为当释为银河。
释正觉诗:“秋高月转,天淡河横”(《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寒潭月落,霁夜河横”(《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天与之形,月皎河横”、“天空霁阔而河横”(同前)、“露寒斗湿,秋淡河横”(《真首座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句之前有“夜渚月明”(《诗家一指》怀悦本作“夜睹月明”,《虞侍书诗法》本作“夜露月明”),知“大河”必指银汉也。
或有引证黄庭坚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五),但此与“沉著”之境无关。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释“大河前横”云:“此处‘大河’特指印度恒河”,复云:“‘如有佳语,大河前横’中之‘大河’,取‘恒河沙多’,比喻‘佳语’多得不可言说。
”[4]可谓失之远矣。
[备考]《诗式・取境》:“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若以此意释之,似亦可通。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高古》)《文镜秘府论・九意・风意》:“经过芍药,参次芙蓉。
”“月出东斗”(《高古》)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征及[5]。
台湾萧水顺《司空图诗品研究》第二章《司空图诗品注释》于“月出东斗,好风相从”一句注中亦引《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至于“羽化而登仙”一节[6]。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典雅》)注者率以“玉壶”为酒器,以“春”为酒名。
窃以为“酒”与“典雅”何涉?况《二十四诗品》又以“何如尊酒,日往烟萝”为“旷达”,故绝知此“玉壶买春”非关酒也。
苏轼《壶中九华诗》有“九华今在一壶中”之句,其“壶”则显非“酒器”所能诠释也;又东坡诗:“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复间亲疏。
……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人天百亿躯。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之一,《苏东坡全集》卷六)此“碧玉壶”中有“风月三千界”,那复玉壶买酒之俗趣!此盖即道徒所喜称之壶中之乐。
《诗人玉屑》卷四《风骚句法》有“万象入壶”格;南宋临安有玉壶园(施谔《淳祐临安志》卷六);元武汉臣有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元曲选》),剧中复有曲牌《玉壶春》,从中俱可推知“玉壶买春”之意。
清人汤右曾诗:“玉壶买得春多态,茅屋听残雨滴声。
”(《怀清堂集》卷一四《壬辰九月十一日行在启事恺功都宪以近诗见示循讽周咏因作小诗八章》之五)当即从“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化出,自然也可迻作注脚。
《虞侍书诗法》本作“赏花茅屋”,意较“赏雨”更近“买春”之意。
或释“买春”之“春”为春景,庶几近之;或释“春”为春酒,则扞挌难通矣。
[备考]苏轼《壶中九华诗》引曰:“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遐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诗云:“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八)后又作《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有云:“赖有铜盘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
”(《集成》卷四五)黄庭坚有《追和东坡壶中九华》诗,有“浮岚暖翠”之语(《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七)。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咏物门”俱载此事。
窃谓此亦“玉壶买春”之乐也。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洗炼》)《神会和尚禅话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
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各当自别。
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
《涅槃经》云:金者喻于佛性,矿者喻于烦恼。
”又云:“譬如金之与矿,相依俱时,而不逢金师,只名金矿,不得金用。
若逢金师烹炼,即得金用。
”《古尊宿语录》卷二:“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己如理喻如于金。
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
”《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七《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有云:“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
”《诗家一指》:“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所以顽铁久炼成钢,铅锡冶而银出。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洗炼》)韩愈《北极赠李观》:“方为尽石姿,万世无缁磷。
”(《全唐诗》卷三三七)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风霜苦摇落,坚白无缁磷。
”(《全唐诗》卷三五四)释正觉诗:“涅不缁而磨不磷,仰弥高而钻弥坚。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而此曰“绝爱缁磷”,正反其意而用之。
《焦氏笔乘》卷四《坚白》:“嶢嶢者易缺,坚而磷者也;曒曒者易污,白而缁者也。
孔子则不然,不曰坚矣,我无以受磨而奚磷?不曰白矣,我无以受涅而奚缁?此所谓‘无可无不可’也。
若谓坚不磷、白不缁,非物理也。
非物理何以喻大?”此意亦可解《二十四诗品》作者为何“绝爱”缁磷也。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九《不磷不缁》:“《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今读磷字,多作去声,读缁字多作平声,而古来文人以磷字为平声,如挚虞、傅咸以至李、杜、元、白之流皆然。
缁字作去声协,见沈约《高士赞》。
今《礼部押韵》(凌按,当即《礼部韵略》),缁字只平声一音,盖当时未分四声故尔。
”按,实际宋人作诗也以缁、磷字为平声,如黄山谷:“青眼向来同醉醒,白头相望不缁磷。
”(《山谷外集》卷一二《再次韵》)又云:“千里同明月,相期不磷缁。
”(《山谷外集》卷八《庭坚得邑太和……十首》之二)“古镜照神”(《洗炼》)此句注家多忽而不注。
实则“古镜”与“照神”联系时,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古镜信仰,在中国亦可谓源远流长。
《全后汉文》卷九七《镜铭》:“洞照心胆,屏除妖孽。
”朱昼《赠友人古镜》云:“我有古时镜,初自坏陵得。
蛟龙犹泥蟠,魑魅幸月蚀。
摩久见菱蕊,青于蓝水色。
赠君将照心,无使心受惑。
”(《唐诗纪事》卷四一)而小说中附会尤多,如《洞冥记》卷一、《西京杂记》卷一及卷三,王度《古镜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等,多以镜为照妖或厌胜之符,《李义山诗集》卷一《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我闻照妖镜。
”李剑国说:“以照妖镜名神镜,此语一出,千古莫替,盖缘神镜之功特以伏妖为最也。
”[7]钱钟书以为《庄子・应帝王》、《韩非子・饰邪》等“早有镜形之喻,然不若释氏著作之发挥尽致”,且举《宗镜录》卷一○引《〈起信论〉疏释》之镜喻四解,谓彼“推阐无賸义矣”,其解有云:“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瀑布千丈,见于迳尺……”[8]按,此引语或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品》何以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者对举、何以此二句与“洗炼”有关,盖“古镜照神”喻屏弃文中渣滓杂质也。
苏轼《仇池笔记》卷二《古镜》:“元丰中余自齐安过古黄州,获一镜。
……其铜黑色如漆,照人微小,古镜皆然。
此道家聚形之法也。
”意者古镜亦禅家之话头,师徒喜以古镜发起问端,如《五灯会元》卷八龙济绍修禅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照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