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单元 8.A《几何原本》VS.《九章算术》
单元 8.A《几何原本》VS.《九章算术》
16
《九章算術》的官方用途
• 東漢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大司農斛、權銘 文: 大司農以戊寅詔書,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 石、榷斗桶、正權概,更特為諸州作銅斗、斛、 稱、尺。依黃鍾律曆,《九章算術》,以均長 短、輕重、大小、用齊七政,令海內都同。
17
劉徽
• 三國時代的曹魏人,生平不詳。 • 陳留王景元四年 (公元263年)注《九章算 術》 • 與注《周髀算經》的孫吳趙爽,應該是同 一時代人。
28
九章體積公式
• • • • • • • • 方錐:下方自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圓錐:下周自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 塹堵:廣、袤相乘,以高乘之,二而一。 陽馬:廣、袤相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鼈腝:廣、袤相乘,以高乘之,六而一。 羨除:并三廣,以深乘之,六而一。 芻甍:倍下袤,上袤從之,以廣乘之,又以高乘之,六而一。 芻童、曲池、盤池、冥谷皆同術:倍上袤、下袤從之;亦倍下 袤,上袤從之;各以其廣乘之;并,以高若深乘之,皆六而一。
孔門六藝與算學
• 孔門繼承周代城邦家臣傳統而來,「世傳六藝之教:禮 、樂、射、御、書、數,恐怕是結集歷史經驗的結果, 也應乎當時需要。習禮樂以為相,練射御以治軍,操書 數便去當家臣。」 • 無論是封建時代的家臣或秦漢大一統以後的官吏,學習 數學不過是他們干祿的途徑之一。 • 對於中國傳統士大夫,數學充其量只是一種遊藝活動! 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說得好:「算術亦是六藝要 事,自古儒士論天道、定曆律者皆學通之,然可以兼明 ,不可以專業。」
10
九章知識內容
• • • • 按現代數學知識分類: 算術 代數 幾何
• 按漢代數學知識— 九數 —分類: • 東漢鄭玄《周禮注》: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 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 股也。
11
12
13
貴族子弟的教育內容
‧ 大概從西周時代開始,所謂『計』就與『計』算 息息相關。譬如《禮記‧內則》規範了貴族子弟的 教育內容:「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九年,教之 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 • 在學習了數的名稱、方位名稱、如何數日(甲子 日與朔望月)之後,就可以外出拜師學習『書』 與『計』了
孔子曾自稱︰「吾少也 賤,故多能鄙事。」孔 門強調『六藝』作為士 人的必備素養,的確很 有道理。 世傳六藝之教: 禮、……,操書數便去 當家臣。
司馬遷(西元前145~西元前86年),《史記‧孔子世家》,成書於戰國時期。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15
《數之起源》,洪萬生等著,台灣商務,2006年6月26日出版, 頁102。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8
10
11
東漢鄭玄《周禮注》: 九數:方田......旁要。 今有重差、夕桀、勾股 也。
12
Wikipedia,作者:未知,本作品轉載自: /wiki/File:%E4%B9%9D%E7%AB%A0%E7%AE%97%E8%A1%93.gif, 瀏覽日期:2013.1.4。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2
《九章算術•方田章》圭田面積公式
23
《九章算術•方田章》邪田面積公式
24
《九章算術•方田章》圓田面積公式
25
26
九章面積公式
• 方田 (直田)術:廣、從相乘。 • 圭田術:半廣以乘正從,亦可半正從以乘廣。劉徽注:半廣知, 以盈補虛為直田也。 • 邪田(類似今之梯形)術:并兩邪而半之,以乘正從若廣;又 可半正從若廣,以乘并。劉徽注:并而半之者,以盈補需也。 • 圓田術:半周、半徑相乘。劉徽注:按半周為從、半徑為廣, 故廣、從相乘為積步也。 • 劉徽的面積理論層次!
21
祖沖之如何計算3.141592?
• 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 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 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 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 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 • 祖沖之知道圓周率(圓周除以直徑)是常數或定 值嗎?我們如何確認?
東西數學風格比較: 《幾何原本》vs.《九章算術》
洪萬生 《HPM 通訊》 台灣數學博物館 (MTM)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大綱
• 漢簡《筭數書》、《九章算術》及劉徽注 • 《幾何原本》(The Elements) :David Joyce 網站 • 劉徽 (263 AD 注九章)vs. 歐幾里得 (Euclid, 300 BCE) • 孔子 vs. 柏拉圖 • 墨子 vs. 亞里斯多德
8
《九章算術》內容簡介
• • • • • • 方田:約分術,分數四則運算,面積公式,例如圓田術 粟米:比例計算,例如今有術,已知 a : b = c : x,求x 衰分:比例分配 少廣:開平方,開立方法,球體積公式 商功:體積公式,例如陽馬術 均輸:複比例問題
• 盈不足:一次方程的算術解法,例如盈不足術 • 方程:多元一次方程聯立消元解法,例如方程術,正負術 • 勾股:勾股定理及其測量運用
32
版權聲明
頁碼
13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宋刻算經六種》,上海: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頁1。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4
六年,教之數與方 名……,居宿於外,學 書計。」
《禮記‧內則》,成書於戰國時期。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15
司馬遷;嘗為司職吏而 畜蕃息。」
29
劉徽的幾何理論層次
30
版權聲明
頁碼
3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數之起源》,洪萬生等著,台灣商務,2006年6月26日出版。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4
小篆『筭』是會意 字,……「筭為算 之器,算為筭之 用。」
《數之起源》,洪萬生等著,台灣商務,2006年6月26日出版,頁33。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數之起源》,洪萬生等著,台灣商務,2006年6月26日出版,頁8-9。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
有關《筭數書》的故事
3
4
《筭數書》的『說文解字』
• 筭與數 • 『筭』字,出現在《筭數書》的書名。 • 筭與算都未見於甲骨文與金文。 • 小篆『筭』是會意字,許慎的《說文解字》本義作『長六寸, 計曆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它顯然 是指中國古代計算用的一種計算工具。 • 『算』字從『竹』從『具』,也是一個會意字,「竹謂運筭以 計者,具謂計數明確無錯誤,以筭明確計數為算。」可見『算』 字是利用『筭』字與『數』字來下定義的。 • 『算』字的《說文解字》本義作『數也』解,乃計審以計其數 之意。段玉裁說:「筭為算之器,算為筭之用。」
9
九章風貌及特色
• 前六章按問題性質分類,後三章按數學方法(所謂『術』) 分類。 • 編纂體例不一,譬如卷一方田是按「今有」問題-答曰- 術曰序列出現,卷二粟米是先引進「粟米之率」,再接著 「今有問題-答曰-術曰」,至於卷三衰分,則是先引進 衰分術,再接著「今有問題-答曰-術曰 」等等。 • 卷八「方程術」在秦簡《數》(212 BCE) 或漢簡《筭數書》 (186 BCE) 中未曾出現。
18
劉徽注九章序
• 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 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採其所見,為之作注。 • 事類相推,各有所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幹知,發其一端而已。 • 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 思過半矣。 • 且算在六藝,古者以賓興賢能,教習國子。雖曰九數,期能窮 纖入微,探測無方。至於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 非特難為也。 • 當今好之者寡,故世雖多通才達學,而未必能綜於此耳。
7
公元前186年的《筭數書》
• 這一部漢代竹簡書於1983年底到隔年初,連同陪葬的其他 七冊竹簡,在中國湖北張家山第247號墓出土。 • 它在西漢呂后二年 (公元前186年)埋葬 ,距離今天 (2010),最少已有2196年的歷史了。 • 由墓地規模與棺墎的大小,可以斷定不知名的墓主是一位 低級官吏。從陪葬的八部竹簡來看,可知他『通曉法律、 能計算、好醫術、導引』。按現在的知識『專業化』與 『分工』的觀點來看,很難想像一位低級官吏竟然通曉這 四種學問。
19
徽幼習九章…而未必能 綜於此耳。
《九章算術》,〈劉徽注序〉,成書年無定論。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20
賾:幽深玄妙。……國 子:公卿大夫子弟。
《說文解字》,許慎。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21
南齊顏之推《顏氏家 訓》……,河北都曉此 術。
《顏氏家訓》卷七〈雜藝〉篇 ,顏之推。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34
31
版權聲明
頁碼
8
作品
這一部漢代竹簡書 於……最少已有2196年 的歷史了。 由墓地規模與棺墎的大 小,……低級官吏竟然 通曉這四種學問。 今有問題-答曰-術曰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數之起源》,洪萬生等著,台灣商務,2006年6月26日出版,頁1。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數之起源》,洪萬生等著,台灣商務,2006年6月26日出版,頁2。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九章算術》,〈劉徽注序〉,成書年無定論。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周禮注》,鄭玄(127~200)。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5
6
《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再論《算數書》,洪莈生著,2002年3月出版,頁1。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