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发展的“丽江模式”及现实发展困境
在阐述特色小镇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过程中,频繁地提及到丽江的民族特色小镇,笔者将在介绍“丽江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小镇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丽江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
从文献、政策层面梳理和现实发展状况调研,丽江市已审查通过了古城区大研旅游型特色小镇、束河旅游型特色小镇、七河空港基地,玉龙县的拉市特色小镇、石鼓特色小镇,永胜县三川特色小镇,华坪县的兴泉特色小镇,宁蒗县的永宁特色小镇、红桥特色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的规划(2012-2030年)。
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小镇主要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提升型的丽江古城区大研镇、丽江束河古镇,开发建设型的金茂丽江民族文化传承特色小镇、民族艺术情调九色玫瑰小镇、宁蒗县永宁乡摩梭文化特色小镇等。
“丽江模式”以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以民族文化的原始性(东巴文化)、独特性(小凉山彝族文化)、神秘性
(母系文化),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异的心理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丽江发展特色小镇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丽江地处滇西北“楚雄—大理—香格里拉”旅游线上,旅游资源丰富且集中,旅游产业发展相对于云南其他地方更成熟,依托旅游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效率和打造特色小镇的市场需求。
按照省政府刚发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政府鼓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鼓励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发展,将民族特色打造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名片,创建采取“资源申报、宽进严定、动态管理、验收命名”的方式。
未来两年,由发改委每年从省重点项目资金基金中筹集不低于300亿作为资本金专项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实现资本金全覆盖,并向贫困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地区和投资规模大的特色小镇倾斜。
2.民族文化软实力
丽江的民族文化融合了周边的藏、白族、彝族、普米和摩梭的多元文化而形成,用自己特有的保守但是又不排外的民族特性来吸收周边文化,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玉龙雪山上的凄美殉情文化、“走婚”文化和小凉山的彝文化,《映象丽江》《丽江千古情》《丽水金沙》等文化作品使丽江的民族文化享誉国内外。
3.民族文化旅游的带动
丽江的旅游发展从1996开始大发展,经过了二十多年经验和资本的积累,已经打造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品牌管理体系,无论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设计开发,还是品牌的营销,丽江都相对成熟。
丽江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无不体现在听觉(民族主题音乐)、视觉(标识、纪念品)、心理感知(民俗节庆)和综合感知(特色饮食、民居)等要素方面,通过传播,以品牌体验影响现有的旅游者,以品牌的联想影响潜在旅游者,夯实旅游者对丽江品牌的认同。
旅游带动形成的市场规模,为丽江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
需求促进生产,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丽江,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就是顺势而为,不断升级、壮大旅游品牌实力,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的现实困境
民族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面临很多现实的困境。
第一,“政绩小镇”涌现。
政府政策鼓励特色小镇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在政绩观的作祟下,盲目跟风,将特色小镇工程视为“任务工程”来完成,缺少周密科学的规划。
还有规划跟着换届走,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长期规划,以达到任期内迅速提高GDP的效果,特色小镇沦为“形象工程”。
第二,重形轻魂,特色不足。
各地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为急于求成,没有认真挖掘本地区的真正特色和发展优势,陷入了特色小镇“无特色”的尴尬境地。
还有部分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定位,缺乏主导产业,导致发展后劲不强,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差。
第三,特色小镇的现代文明挤占民族文化的活动空间。
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现代化的文化和跟随旅游而来的消极文化现象不断涌入和冲击着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观。
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逆。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当地民族的思想观念开始发展变化,更看中经济利益和个人得失,经济行为反作用于文化选择,不良的价值观在挤占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生存空间。
上文中提到的,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促进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反之亦然。
近年来,媒体频频爆出各种游客曲解民族文化、挑衅民族宗教信仰的事件,严重损害了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生态。
此外,还有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不均,存在社会矛盾冲突的隐患。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