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对张学良的评论
张学良是个对他褒贬不一,盖棺尚未论定的历史名人。

对张学良的评价,大陆夸他是民族英雄,台湾说他是逆臣贼子。

历史名人往往性格复杂,张学良也如此。

我觉得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毕竟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自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需要客观。

虽然,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体,看问题不免带上主观的色彩,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对于张学良的评论,事实就是事实,结果就在那里,历史已经书写。

我们不必像骂一个罪人一样去侮辱他,
也没有必要把他一生夸耀的那么传奇,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透视他的人生,品味一个平凡人的功与过……
不过本文章中,我仅就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种种行为对张学良的这个民国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
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
政府的正式结束。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
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在这件事上,我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正面的,它体现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东北易帜结束了旧军阀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爱国之举!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它是一次民族革命运动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相斗争而取得的伟大
胜利,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第三,东北易帜主张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

它的目标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张学良为追求国家统一,而写下的绚丽一笔!然而,很多人都片面地强调东北易帜是当时南北两大军事集团妥协斗争的结果,它使中国处于实质上的分裂状态,以至以后张学良完全倒向蒋介石,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不利于人民力量的发展。

由此推断:东北易帜“附蒋、反共”,是南北军阀之间的又一次勾结!片面地强调东北易帜是南北之间的妥协,而忽视东北易帜在和平统一中国,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就使东北易帜失去了其真正的历史意义!事实很清楚,东北易帜和中国旧军阀之
间勾心斗角的斗争是显然不能相提并论的,东北易帜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进步的光芒!而且片面强调东北易帜“反共、附蒋”,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因此,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实行易帜,统一于国民党中央政府,是张学良爱国思想发展和东北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张学良和东北军的英明正确选择。

总之,对于东北易帜这件事,张学良是值得肯定的,他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结束军阀统治的时代,实现了祖国暂时的统一!
二、九一八事件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在“九一八”事件中,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家丑国难于一身,理当抵抗。

张学良采取了不许抵抗政策,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后来人们那就把历史上的9月18号当作了国耻之日。

其实,在“不抵抗政策”中这个事件上,一直存在两种说法。

一是,蒋介石的强行指令,张学良不得抗命,只得奉命而为。

二是,这属于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

张学良“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

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学良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
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

张学良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如果后一种说法是真实的,那么我觉得张学良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多少有些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幼稚!日本人想挑衅,还害怕找不到挑衅的理由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而张学良却着实用了忍这一招,想通过此种办法来息事宁人,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直接让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大便宜!如果他能够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形,即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以当时张的独立军阀身份以及对东北军的绝对控制,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

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
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

事后统计,东北军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
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

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

总之,张学良在不抵抗政策这件事上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这件事,张学良确实糊涂了!
三、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以预料。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个未知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完全配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

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多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

这种丧失自由的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胸怀大志、才干突出、当时正值盛年的人来说,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英雄。

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有诗人《题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诗:“为邦兵谏死何哀,臣道终缧不世才。

苍坡受旨观书处,抗日频传捷报来。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要言不烦地反映了将军兵谏目的和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所付出的牺牲及其历史功绩。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如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但瑕不掩瑜,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为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

所以,我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当然也有犯错的地时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