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势病种护理学常规

优势病种护理学常规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护理常规贡井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目录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四、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五、颈痹(颈椎病)护理常规六、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1、病名1.1 中医:腰痹1.2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2、定义: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腰腿痛等症状,属祖国医学腰痹病范畴。

3、诊断标准3.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3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3.5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4、治疗方案:以牵引、针灸、按摩、拔罐、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5.1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肾腧、大肠腧、膈腧、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2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选方:干姜苓术汤—甘草、干姜、云苓、白术。

取穴:肾腧、腰阳关、关元俞、大肠腧、委中。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3 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

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痹止痛。

选方:四妙丸加减—黄柏、苍术、牛膝、薏仁。

取穴:膀胱腧、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4 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逆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选方:4.4.1 偏阳虚,用右归丸—熟地、生地、山茱萸、肉桂、当归、枸杞、菟丝子、鹿角胶、杜仲。

4.4.2 偏阴虚,用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菟丝子、山萸肉、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取穴:肾腧、大肠腧、命门、腰眼、太溪。

操作:针用补法,配用灸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6、治疗难点由于平时缺乏锻炼,生活习惯等,该疾病有增多趋势,且人们对该疾病或多或少有此认识,一旦发病,多数均是到盲人按摩或私人诊所进行不规范治疗,且反复进行,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使得治疗难度加大。

同时,目前治疗该病的微创方法较多,使得适应症范围扩大,最终疗效不如人意,为患者增加了痛苦。

7 解决难点思路仍然是以防治结合,加强宣教,保养,锻炼并重,防止复发。

同时,该病类型中中央型突出症患者有大部分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往手法推拿总是为禁忌,但通过临床观察,并不是不可为的,只要力度、手法选用适当,仍可收到较好疗效。

8、疗效评定8. 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 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8.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8.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1、病名1.1 中医:项痹2.2 西医:颈椎病2、定义: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劳损所致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

3、诊断标准3.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3.2 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3.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和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3.5X 摄线正位报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及M RI 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4、治疗方案:以牵引、按摩、针灸、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5.1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痛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选方:益蜀痹汤—独活、羌活、秦艽、木香、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海风藤、甘草。

取穴:颈夹脊穴、风府、风池、外关、列缺、大椎。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有定处、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舒筋活络,活血通痹。

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颈夹脊穴、大椎、天柱、膈腧、曲池、后溪。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祛瘀化痰。

选方:加味四物二陈汤法夏、陈皮、云苓、海藻、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香附。

取穴:颈夹脊穴、风池、大椎、曲池、丰隆。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

选方:右归丸—熟地、生地、山茱萸、肉桂、当归、枸杞、菟丝子、鹿角胶、杜仲。

取穴:颈夹脊穴、肝腧、肾腧、气海。

操作:针用补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5 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选方:人参养营汤—人参、当归、白芍、熟地、大枣、黄芪、白术、云苓、陈皮。

取穴:颈夹脊穴、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针用补法,可用灸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6、治疗难点5.1 由于生活习惯因素,该病越加年轻化,证型颈椎病增多,且患者对治疗坚持不好,平时又不注意保养和必要时锻炼,因而反复较大、较频繁。

5.2 基于上述因素等,颈椎间盘退变发生较早,髓核突出压迫刺激脊髓、神经根病例增多,此时,患者症状多较严重,治疗疗程较长,疗效欠佳,有些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7、解决难点思路加强宣教,充分认识,坚持治疗,加强平素保养,指导功能锻练,正确辩证,施用推拿、牵引、针灸等方法,其中尤以推拿手法为重中之重,不可盲目施用颈椎旋转复位手法,不用颈椎病变节段采用不同角度牵引。

8、疗效评定8. 1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8. 2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8.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1.定义: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cm 以内的骨折。

2.诊断依据2.1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损伤。

2.2 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2.3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3.症候分型3.1 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3.2 伸直型(柯氏骨折)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3.3 屈曲型(史密斯骨折)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3.4 半脱位型(巴尔通骨折):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状,腕横径增宽。

4 治疗方法4.1 治疗原则:恢复掌倾角,彻底矫正掌或背侧成角。

尽早进行患腕功能锻炼。

4.2 治疗方法:不同症候的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时纸压垫的放置位置也不相同。

固定时间4-6 周。

期间行握拳功能锻炼。

4.3 内服中药治疗:早期有桃红四物汤加味,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中期用八珍汤加味,和营生新,续筋接骨;后期用六味地黄丸加味,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4.4 后期用上肢外洗方薰洗患处。

4.5 备注:此部位骨折,大部分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效果好,且创伤小,费用少,不影响皮肤美容。

但如果骨折是累及关节面且不平整,经手法复位不能恢复平整关节面,则需手术治疗,切开复“L”型钢板内固定,或超腕钢板内固定。

、位“T”5.难点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最好,部分患者的骨折类型复杂,既有关节面的骨折,又有下尺桡关节的脱位,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复查 X 片,骨折基本上可以恢复到解剖位置,治疗上要注意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正确指导,还要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和位置,才能保证骨折不再发生移位。

6.疗效评定6.1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和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

6.2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6.3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7.骨折三期中药处方7.1 一期::桃红四物汤加味:生地20g 川芎15g 当归10g 赤芍15g 桃仁15g 红花15g 丹参15g 三棱10g 三七粉15g 枳壳10g7.2 二期:八珍汤加味: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5g 甘草5g 生15g 川芎15g 当归10g 赤芍15g 续断15g7.3 三期: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3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泽泻10 g丹皮10g 茯苓10g 续断15g 杜仲15g 骨碎补15g 枸杞20g。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纤维环在理,髓核组织突出,压迫了神经根而引起坐骨神经痛。

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痛,合并下肢感觉异常。

一、常见证候要点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者,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