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度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的项目管理已成为西方项目管理方法的主流,主要体现在项目结构的定义、计划优化技术、进度和投资的跟踪控制等方面。
标签:项目进度管理;国外;中国;研究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国外就开始着手研究分析项目进度管理,这么多年以来,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传统与现代阶段,美国对该方法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他们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提出来的曼哈顿计划里面就用到了该方法,并且最终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经常运用到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甘特图技术首先是由Gantt提出来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依然被广泛的使用,它把项目的主体按照日历的样式一一记录下来,这样就有利于相关人员及时地掌握项目进度,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Walker就职于美国的杜邦公司,他在1957 年研究出了关键路径法,英文简称CPM。
次年,美国又研究出了PERT技术,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还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后来在1966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又利用此技术发明出了GERT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项目管理的运用领域。
Pirkul、Davis以及Gavish等人分别在1986年、1973年和1981年借助动态以及线性规划的方法对RCSP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了相关的规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专家学者们的不断研究,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也获得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一些与项目成本、时间以及人力等相关的资源控制理论在现代的实际项目管理中也有所应用,使传统的项目管理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项目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进度管理,并且很多国外专家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到现在为止,就项目进度管理而言,国外主要是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第一点,就如何更好地解决项目持续时间和耗费成本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一定的方法在两者之间进行组合,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并且还要使耗费的成本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1982年Talbot 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此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有关工期和费用的几种假设;1989年,Hendrickson 和Au 建立起了一个有关工期和费用的2D矩阵,借助它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Keny 等人又提出了K-W模型,该模型是一个线性的减函数,用它来对此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研究。
第二点,研究分析项目计划的过程是建立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其他的方法都是在资源是无限的假设下提出来的,然而在实际项目实施的时候,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项目并不是独立的,它是由许多子项目组合而成的,这就会导致子项目之间相互限制,所以,相关的研究人员就要进一步分析怎样才能解决由于资源短缺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1978年,Stinson根据RCPSP这一优化的单一模式,对连续的工期进行了探究,充分表现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数规划模型的重要作用;1991年,Gavish 和Pirkul 等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一定的方法分析了项目进度管理中的控制与优化问题。
第三点,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地改善项目进度计划。
2003年,Joha从项目管理以及系统建立两方面全面的对如何进一步优
化项目进度管理进行了分析;次年,Porte又采用应用比较广泛的PERT的计算方法来对项目工期进行计算,最终使得工期的计算误差达到了最小。
综上所述,目前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成熟,以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的项目管理已成为西方项目管理方法的主流,主要体现在项目结构的定义、计划优化技术、进度和投资的跟踪控制等方面,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工作分解结构WBS、责任矩阵甘特图、网络计划技术、投资计划、项目控制技术。
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晚,开始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在80年代初的建筑行业中,因此,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在管理中,造成我国项目管理整体水平偏低,因此,项目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更是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很多行业所采取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一直停留在对西方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中。
目前,我国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作业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如王诺(1999)提出了功率因子理论,并用它來描述活动持续时间,分析活动时间消耗的影响因素;黄德才(2001)等基于集对理论,对影响活动持续时间的各种因素和活动持续时间的概率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