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万壑听松 2004-2-13 9:53:20
汉服的飘逸灵动,在国画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古人以多种笔法,不仅表现了汉服的型制,更充分展示了汉服的神韵。由汉服改制的和服、韩服,虽然保留了汉服右衽大袖的特点,却已经失去了汉服如行云流水般的神韵。
我相信,在和服、韩服、西服、清装的服饰背景下,是决不会产生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国画艺术的。
清朝庭要求人民剃发易服,但是画家却依然钟爱汉服,为什么呢,我想只有汉服才符合国画的神韵。
同样,日本的在和服背景下的浮世绘又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而西方的绘画更与中国国画有着本本质的区别。所以喜爱国画的人,应当也是喜爱汉服的人。
传统国画的神韵能够得以体现,服饰占据了主要的地位,风格都较淡雅、超脱、飘逸,让人能容易进入画中意境。
而西方是表现人体为主,多是乳房崇拜。追求写实,讲究光线和色彩。感觉画风真实。
日本画吸收了西方的特点,用色华丽,讲究用料名贵。但画的风格反出现一种“纸人上色”效应,给人阴森感觉,有种名副其实的鬼气。
人物十八描又称“古今描法一十八等”,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和汪珂玉《珊瑚网》中都曾叙述过现把明代汪珂玉《珊瑚网》“古今描法一十八等”,简称十八描,摘录如下:
高古游丝描 如周举类
铁 线 描 如张叔厚
行云流水描
马 蝗 描 马和之 顾兴裔类 一名
兰叶描
钉头鼠尾描 武洞清
混 描 人多描
撅头描 秃笔也 马远 夏圭
曹衣描 魏 曹不兴
折芦描 如梁楷尖笔 细长撇捺也
橄榄描 江西颜辉也
枣核描 尖大笔也
柳叶描 似吴边f观音笔
竹叶描 笔肥短撇捺
战笔水纹描 减笔描 马远、梁楷之类
柴笔描 粗人减笔也
蚯蚓描
汪珂玉的十八描说、是古今程式化措法的一个总结,虽然其中描法亦有相近难分者,但作为古今描法,他已经概括无遗。叶惜他文中无图,现在根据十八描的线法.前新配以各家图例,对照研究.即呼理解到这些措法的异同在哪里。
十八描图例。包括清代王赢手绘本、《点石斋从画本》。日本谷文晁《写山楼描法》、和日本画家尾张勾四台专本从物十八描图式》共四种,现选三种以供对照。
这些措法现在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无粗细变化的铁线描法,这种方法最为古老;一种为有粗细变化的兰叶描类;另一种则是笔线简化而快速的减笔描类,按上述列表如下:十八描名称表
类别描法名称
铁丝描类(无粗细变化)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
兰叶描类(有粗细变化) 蚯蚓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枣核描、橄榄描、战笔水纹描
减笔描类(快速简化笔线 撅头描、竹叶描、混描、折芦描、枯柴描、减笔描
这三种类型中,象曹衣出水描和铁线描法就比较接近,在汪阿玉的传注里,撅头描和减笔描都出于马远、夏圭。另外笔法也有近似处,但在每一类型中,也有特点比较突出的,象战笔水纹描所使用的颤笔,就比较别致。而用浓淡间错之法的混描,可以发挥更大的空间感,所以不同于一般,可称为线法的一大演变,叮惜这种技法,后来并未得到长足之发展。
至于每种描法的用笔,应加注意的要点。在王赢所作图例中都有所说明,读者根据例图所示,可以选取自己所喜爱的描法,或斟酌一、二家、参以己意加以发挥,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描法。
铁线描类
第一种类型最具代表性的是铁线描,压力均匀,粗细无变化。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都属这一类型。代表性画家为顾消之,从他的《女史箴图》和路神赋图卷》中,可以看出他那高古简朴的用笔。发展这一线法的有唐代间立本《历代帝王像》、五代增资体计大应真图》、元代周朗的计k秋娘图卷》、明代文证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唐寅的《孟蜀宫妓图》、清代费丹旭《十二金初图册》、改为的《无机计意图》等,都可看到这一线描法的渊源流变之迹。
高古游丝描
王嬴本
宋 梁楷 六祖斫竹
琴弦描
5 回复: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像卷
铁丝描 文晁本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4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五代 贯休 十五应真(部分)
<<行云流水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5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清 华岩 白描少女(部分)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5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曹衣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6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兰叶描类
线描的第二大类型是兰叶描类。这类线描发展出来后,便具有极大之活力,汪阿玉说:"马蝗一名兰叶描,或曰柳叶即兰对描,恐皆非也"。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枣核描、柳叶描属于这一类型。
代表这一线法的画家是吴道子,可惜他的很多作品,没有一个留传下来,只能从传为他作的《送子天王图》和古书记载中,略加印证,图中线型比铁线描转折提顿的幅度加大,根据来代董?《广川画跋》称:吴生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会意,其笔迹画细如铜丝余盘,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内起陷处",可见其线的表现力可达到雕塑般的立体感。他一人兼擅兰叶、柳叶、枣核。混描诸法。他画的许多佛教壁画,其功迹可与文艺复兴时期画过西斯丁教堂的米开朗塞罗的气魄相比。并可称之为集中国线法之大成的艺术巨匠。
这一描法的继承者也有很多,象宋代李唐的《采薇图》,元代《永乐宫壁画》,明代陈洪绶和张路及浙派画家的人物画等,都长于使用兰叶线描法。他们或驰骋于兰叶,减竺描法之间,别立新体。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6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蚯蚓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6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唐 周文矩 重屏 会棋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7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明 张灵 牧羊人
<<马蝗描 文晁本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7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宋 马远 西园雅集(部分)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8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唐 吴道子 观音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9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减笔描类
线描的第三人类型是减笔描,此类线描实际是随着国画一部分向写意而发展的变体。方法是把压力偏向一端,运笔加速,如电光石人,有时线面结合,竹叶措、柴笔描属于这~类型。
减笔描的代表画家是梁楷。叶以说未以前基本上还是处于工笔线描阶段,自梁楷创出了减笔描,就为以后的写意线描及浓淡交互的描法,开创了道路。此种线描与一般描法大异其趣,其法先以淡墨鼓衣纹,而后,再用浓墨分别被出衣之皱格,使衣把起伏明晰、不觉混乱。
从以上三种类型的线描法看,线是随时代之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近代人物画家趋向于减笔写意而浓淡变化的多,工笔线相对减少,随着近代生活及物质文明的进程,还会出现更多有表现力的技法。
宋 梁楷 六祖撕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9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部分)
混描 任伯年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2:59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竹叶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3:01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减笔描
作者:溪山琴况
2005-5-19 23:01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 :转贴:国画中的汉服艺术表现手法----十八描
勾勒
"勾"指用墨线完成轮廓;"勒"指用色线复勾加工。用勾墨线的方法网"以画出各种对象的形。勾勒的技法本指墨色的互用,后来便专指勾线技法,只有少数在人物衣纹和夹叶上勒以色线的,与勾勒原有的趣旨有些不同。
近代还保持着以色勒勾的中国画家,象张大千爱用此种技法。他画的白梅枝干和梅花,常爱勒以花青,既显出海的高雅之感,也增加了物体的厚度;他也采用墨勒的方法,以浅墨勒重墨。以色勒勾方法,在近代人物花鸟中都见使用。
勾勒人物是为显示衣着呈现的人体状态,如臂肘、腿肿、腋下的农纹心紧,其他的地方必宽松,密集隆起的线,更要注意条理,以免出“拘挛跛残"之病,要在理解衣纹与人体之结构而后动笔。象唐代贯休的《十六应真图》.线条飘举绵连,如春蚕吐丝,表现出效样的绵密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