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课题

中国画课题

课题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第1课时 整理人:费 飞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中范画赏析探寻中国画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千百年来我国画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通过这种理解和认识提高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

重点 对自立于世界画坛的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上。学生中间可能会有不了解、了解但不喜欢、很喜欢等多种情况,但是作为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民族绘画应该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和认识。

难点 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毛笔 宣纸 教学要点:1知识的连贯性先是大概的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然后是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介绍,再到深入探讨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手段。

2结合实物认识中国画,教师示范与学生体验相结合

3理解理论知识时,结合美术作品

特别关注:历代画家关于似与不似,议论了几个朝代,到底有什么深层含意?近代几位大师进一步作了发挥,陈衡QQ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指出:“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指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单纯追求画像,是在追求更深更远的东西。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太像了只能给没有鉴赏水平的人看,完全不像就是骗人。黄宾虹也说:“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黄宾虹的话与齐白石的看法接近一致,即太像和太不像都不是理想的作品。

相关链接:没骨(法)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教学方法:欣赏法、引导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媒体的运用

基本作业:收集印章 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继上个学期的美术鉴赏,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学期,我们将过度到绘画这一模块,但绘画也不是单纯的绘画,因为在我们的艺术学习领域里,培养与提高鉴赏能力是离不开每个模块的。学习各种绘画技法之前,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课件展示几幅优秀的国画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会见中国大师张大千时曾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人有艺术。”提问:请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略

师:我们伟大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并使其持久地发展着。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炎黄子孙,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探究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

(板书: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讲授部分:一、为什么说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画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呢?

课件展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对比)

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本民族的绘画以“中国”冠名,我们亲切而自豪地称其为“国画”

1、 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图片展示》

2、 造型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即以天地为师,来源于现实生活;得心源:即画家心灵的作用)取之自然又不被动抄袭自然,强调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内外相融,自由抒发胸臆,寄托高尚的精神。

3、 强调统一,但在统一的传承下又各具风貌、异彩纷呈,古老而充满活力。

我们对中国画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

1、 什么是文房四宝?《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讨论回答 笔、墨、纸、砚。

笔指湖笔产地浙江湖州

墨指徽墨产地安徽歙县

纸指宣纸产地安徽泾县

砚指端砚产地广东高要端溪

师:课件展示

2、 介绍绘画国画所用的颜料?

生:分矿物色和植物色两种

师:展示作品《丹枫呦鹿图》是一幅珍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五代人作品。此件通篇不留空白不用线,即“没骨”画法。描绘的是秋天路在林中的生活状态。现在观看此作品颜色依然艳丽无比,这就是用天然矿物色来完成的。矿物色既是固体物研为粉末加胶作画,色彩固定千年不变,例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莫高窟壁画、布达拉宫壁画等等,植物色就是加水调深浅

前面这些都是学习中国画的铺垫,下面我们将进入高潮阶段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1、 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师:教具展示,猜一猜这些笔分别是用什么毛做的并且都叫什么名字?

生:讨论回答

师:一般采用山羊毛、黄鼠狼毛、野兔脊毛等制成,以名称分为山水、白云、点梅、叶筋、衣纹、红毛等

师:再看看毛笔的分类,以笔头用料分为硬毛、软毛、兼毛

中国画的笔有这么多种,并且都那么讲究,可见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中国画的墨法千变万化,因调水多少,可有深浅变化

教师示范:干湿变化

一笔下去,自然分出深浅效果

水破墨

学生体验: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2、 什么是诗、书、画、印相映成辉的表现形式

生:阅读课文

师:中国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美妙的诗文吟诵生活,历史上许多画家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往往以诗文隐喻 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人格追求。例如我们上学期讲过的倪瓒的《六君子图》,黄公望题诗“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自己做人的主张。

王冕在《墨梅图》一画中题诗大家一起朗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请哪位同学说说其中的含义

生:诗中浪漫地抒发了画家以淡墨画梅花,不求人赞美色泽艳丽,只求把高洁的清香流满人间的文人情怀。此诗将墨梅图衬托得高雅无比,也道出了画家清高豁达的内心,给观赏者以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享受。

师:传统中国画家除了深厚的文学修养、书法造诣之外,对于题款和印章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特别的厚爱。那么你们知道怎样在画上题款用印吗?

我们见过很多的中国画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一幅作品会有那么多的印章?

生:历代各家收藏和鉴赏之印

师: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问题题款又称什么?( 题识 款识)内容包括什么?(诗文

画题 作者名号 创作时间)欣赏唐寅作品《看泉听风图轴》

3、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国画创作最初是追求形似,到了东晋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就从单纯写形上升到追求形体以外的神采。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至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把只看画得像不像等同于小孩子的欣赏水平。到清代,这种看法就更有发展,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以求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古代画家在崇尚“师造化”之后,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境界产生了“不求形似”的美学思想。最具代表性者是元代倪瓒,他说自己的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逸”有超凡脱俗之意,指画画随心所欲,强调主观感受,不刻意追求像什么。那么,怎么才算好画呢?黄宾虹说:“求其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为真似。”又说:“作者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师:以上这些论述,经过历史验证,已深入人心,中国画造型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是这样。画出山水气韵生动却不真似;画出人物情态传神,却与真人有异;画红花墨叶鲜丽却不失雅韵。正是这“不似之似”,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特色。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