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饲料保鲜剂第一节抗氧化剂1、概念抗氧化剂是指添加于饲料中,能够阻止或延迟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氧化,提高饲料稳定性和延长饲料贮存期的微量物质。
氧化是导致饲料品质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配合饲料或单一饲料中含有许多极易氧化的成分,如脂溶性维生素、色素、动物脂肪和植物油等。
防止氧化变质,一方面可以在的加工和储运环节中,采取低温、避光、隔绝氧气以及充氮密封包装等物理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用抗氧化剂。
通常采取的是添加抗氧化剂的方法。
2、作用机理A、抗氧化剂自身极易被氧化,与空气中的氧气竞争性结合,使空气中的氧气先与抗氧化剂反应,降低饲料内部和周围的氧含量,从而保护饲料不被氧化;B、抗氧化剂可与游离基相结合,使在自动氧化过程中的链锁反应中断,阻止氧化的进程,从而延缓饲料氧化变质;C、抗氧化剂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来防止饲料氧化变质。
3、饲料中常见的抗氧化剂A、乙氧喹(EMQ),又称乙氧基喹啉,是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为黄色至黄褐色粘稠性液体,有特殊臭味。
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盐酸水溶液,极易溶于丙酮、苯及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及油脂中。
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在自然光照下即可氧化变为黑褐色,粘度增加。
抗氧化性能好,通过与自动氧化链中自由基R或ROO结合而防止氧化反应,能有效防止饲料中油脂和蛋白质的氧化,并能防止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E 的氧化变质。
具有代替部分维生素E的功能,价格较低,是目前在饲料中使用量最多的一种。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饲料抗氧化剂主要是乙氧喹和以其为主复配而成的抗氧化剂。
而有资料表明,以乙氧喹为主复配的抗氧化剂(包括阻滞剂、协同剂、螯和剂),其效果大大超过单一品种。
近几年来,国内经常使用的此类产品的商品名称为:山道喹、克氧、抗氧灵、珊多喹、抗氧宝、依索金等。
该抗氧化剂还具有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提高产蛋率、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同时还有助于改进畜禽肉的品质和蛋黄颜色。
奶牛的日粮中添加后乳和乳脂的抗氧化能力会有所提高。
此外,还有防霉作用。
B、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又名丁羟甲苯,稳定性优于其他抗氧化剂,对热稳定,与金属离子作用不会着色。
其作用机理与乙氧喹相似,具有防止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酸败的作用,故可保护饲料中的维生素A、D、E等脂溶性维生素和部分B族维生素不被氧化,提高饲料中氨基酸的利用率,减少日粮能量和蛋白质的用量。
总之,对饲料中脂肪、叶绿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均有保护作用。
有利于蛋黄和胴体的色素沉着、家禽体脂碘价的提高以及猪肉香味的保持等。
因此,二丁基羟基甲苯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抗氧化剂,可用于长期保存含有油脂较高的食品、饲料以及饮料等,也可用于速冻及方便食品包装纸的消毒。
C、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多用作油脂抗氧化剂,对热稳定。
除了抗氧化外,还有较强的抗菌能力。
添加量为150mg/kg时可抑制金葡萄球菌;添加量为200mg/kg可控制饲料中生长的青霉、黑曲霉的孢子生长;添加量为250mg/kg,可完全抑制黄曲霉菌毒素的产生。
但由于价格较贵,目前较少使用。
D、维生素E,是目前唯一工业化生产的天然抗氧化剂。
维生素E对氧特别敏感,极易被氧化,因此可保护其它易被氧化的物质(如维生素A、不饱和脂肪酸)不被破坏,因此是极有效的抗氧化剂。
维生素E和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不同,它既是饲料的抗氧化剂又是消化器官的细胞抗氧化剂,故能阻止细胞内的过氧化,而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只是饲料的抗氧化剂,不能组织细胞内的过氧化,因此,尽管饲料中添加了乙氧喹和二丁基羟基甲苯等,也不能降低维生素E的添加量,同时由于维生素E的价格较贵,一般来说,虽然其抗氧化效果较好,但仅作为维生素E源。
4、正确使用抗氧化剂A、抗氧化剂选择的原则:抗氧化剂本身和与饲料组分作用后的产物对畜禽的健康无毒无害、安全可靠;添加后不会造成饲料产生异味或其它颜色,不影响畜产品的质量;添加量少,活性高,抗氧化性强;价格便宜;应含有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扩散。
B、抗氧化剂的用量:天然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使用量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人工合成的如乙氧喹、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的使用量则有一定量的限制,其用量一般均在150mg/kg以下,一般为100~200mg/kg。
如果饲料中脂肪超过6%或维生素E 严重缺乏应适量增加添加量。
另外,当日粮使用高铜或高锌,以及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也应适量增加添加量,但也不能过量添加。
过量的抗氧化剂产生的抗氧化剂自由基不但不抗氧化,反而促进氧化,而且过量添加还会使产品中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并在动物体内沉积。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还必须注意商品抗氧化剂本身的含量,以便折算成实际的添加量。
C、抗氧化剂的添加时间:抗氧化剂只能阻碍氧化作用,延长饲料开始氧化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已经氧化酸败的后果。
因此,使用抗氧化剂时,应注意在饲料未受氧化作用或刚开始氧化时就加入抗氧化剂,以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
因为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出现过氧化物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诱导期,一旦生成了过氧化物,则此过氧化物即以自己的催化作用促使氧化反应迅速进行,所以尽早使用抗氧化剂就可能尽早切断其反应链。
否则,即使加入量很大,也不会起抗氧化的效果。
而且可能发生相反的作用。
另外,因为抗氧化剂本身极易被氧化,若添加后迅速被氧化,被氧化的抗氧化剂反而可能变成促进氧化的因素。
所以,应预防抗氧化剂的氧化,要注意储藏好抗氧化剂。
D、氧含量的控制:氧气的存在可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在使用抗氧化剂的同时,还必需注意饲料的包装,如采用有塑料内膜的编织袋,封口尽量紧一些等。
否则,饲料与氧直接接触时,即使大量添加抗氧化剂也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E、预混料及浓缩料中的使用:由于预混料和浓缩料金属离子含量很高,酯类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和丁基羟基茴香醚)很容易络和失效,而脂类抗氧化剂有一定的水溶性,因此预混料合浓缩料应尽量保持较低的水分,选用乙氧喹含量较高的复合抗氧化剂。
F、过氧化值和酸价:为了检验进厂的原料是否氧化变质,很多厂家仅测定过氧化值,那是无多大意义的,因为氧化的第二阶段,由于过氧化物的分解,过氧化值会很低,而此时的原料实际上已经变质有害。
硫代巴比妥酸(TBA)是氧化后脂肪分解的产物,是氧化分解的标志,所以在生产实际中,应该同时测定过氧化值和TBA值,TBA值高的原料应该禁用,因为此时任何抗氧化剂对其都是无效的。
第二节、饲料防霉剂1、防酶剂的作用机理防霉剂是一类具有抑制微生物增殖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对动物和人无害。
对微生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破坏霉菌细胞膜与细胞壁的结构或者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使其体内的酶类和代谢产物逸出细胞外,导致微生物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坏而失活。
B、与霉菌细胞内酶作用,破坏酶系统,阻止其代谢。
如与酶的巯基作用,破坏多种含硫蛋白酶的活性,干扰微生物体的正常代谢,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通常防霉剂作用于微生物的呼吸酶系,如乙酰辅酶A缩合酶、脱氢酶、电子转递酶系等。
C、影响霉菌孢子萌发与生长,防止霉菌繁衍;防霉剂作用于蛋白质,导致蛋白质部分变性、交联而破坏其生理功能等。
2、常见防霉剂及特性A、丙酸及丙酸盐:丙酸为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
带有乙醇味,是应用最早、最广的防霉剂之一。
目前市场上用的露保丝、万路保、克霉霸及诗华抗霉素等主要成分均为丙酸。
丙酸的防霉机理目前公认的有两个:①非离解的丙酸活性分子在霉菌细胞外形成高渗透压,使霉菌细胞内脱水,而失去繁殖能力;②丙酸活性分子可穿透霉菌细胞壁,抑制细胞内的酶活性,而阻止霉菌的繁殖。
丙酸作为挥发性液体,在饲料贮存中可挥发产生丙酸气体,与饲料表面充分接触,因此抑菌均匀,效果好。
对饲料混合均匀度要求不高,有效用量低,见效快。
对好气性芽抱杆菌、黄曲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丙酸盐为白色颗粒或粉末,无臭或稍有异臭味,溶于水。
我国生产的克霉灵、除霉净、霉敌、101等主要成分为丙酸盐类。
丙酸盐的有效作用成分是丙酸分子而非丙酸盐类。
丙酸盐释放丙酸分子受饲料中水分和pH值的影响,pH=7时丙酸盐溶于水,游离出丙酸分子仅为0.8%,pH =4.9游离酸含量为50%。
因此丙酸盐的防霉效果不如丙酸。
而且丙酸盐离解后形成弱碱性,阻碍进一步离解。
饲料pH值调节必须依靠外来酸。
丙酸盐的抑霉菌作用取决于丙酸的效果。
丙酸盐的抑菌效果不如丙酸,不具有熏蒸作用,对饲料混合均匀度要求高;用量大,并因此影响适口性;对饲料含水分、pH值要求严格,且不能及时起作用。
丙酸盐的优点是,不挥发、耐高温,不受饲料中成分影响,腐蚀性低,刺激性小,且适合持续贮存。
B、山梨酸及其盐:山梨酸又名2,4-己二酸,为化学合成品,白色结晶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无臭或少有剌激性气味,溶于水,其盐为无色或白色鳞片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在空气中易受潮分解不稳定,一般应用较少。
而山梨酸却和丙酸一样是目前最常用的防霉剂。
山梨酸及其盐的作用机制为山梨酸与微生物酶系统中的巯基结合,而破坏酶系统,达到抑菌目的。
另外,山梨酸还可在饲料表面形成均匀的有机酸保护膜,阻止霉菌进人内层。
C、苯甲酸及其盐:为无色或白色针状或鳞片状结晶,稍溶于水。
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防霉剂之一。
添加量一般为 0.1%~0.3%。
有效成分为非离解态的苯甲酸活性分子。
作用机理为完整的苯甲酸活性分子穿过霉菌细胞壁,抑制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及阻碍乙酰辅酶的缩合反应,使三羧酸循环受阻,代谢受影响。
并可阻碍细胞膜的透性,从而达到防霉效果。
苯甲酸及其盐的优点是,价格低、来源丰富、应用效果好、无蓄积作用、毒'性小(大于山梨酸及其盐)。
双乙酸钠:双乙酸钠是目前研究最热的新型防霉剂之一。
其有效成分为乙酸,其机理为乙酸分子穿过真菌、霉菌、细菌等的细胞壁,干扰细胞间酶的作用,引起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双乙酸钠具有较强的杀菌力,在饲料中加入0.1%—1.5%,可有效的防止饲料霉变,使饲料贮存期延长3个月以上。
双乙酸钠适合高湿度的条件下,水分高的各种原料的防霉。
双乙酸钠防霉效果优于同剂量的丙酸盐。
在以双乙酸钠为主要成分加入配料和填充剂时添加0.2%用量,其防霉效果优于同剂量的DMF。
双乙酸钠与山梨酸及其盐同时加人时奋协同效果。
许多研究还表明白有很好的增重效果,可调节pH值,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促进体脂肪的合成等。
双乙酸钠作为防霉剂其来源丰富、成本低、抑菌效果好,并可增加饲料的营养价值。
随着人们对食品及环境卫生要求的提高,一些防霉剂因含有对人体及动物有害的物质,在应用中存在潜在危害,被限用或禁用。
开发高效、低毒、价格低,甚至具有促生长作用的天然防霉剂是今后防霉剂发展的趋势。
日本专家曾提出并研制用海藻粉和其它盐类混合品,用于防霉,在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达 100%的环境下,有较好的防霉效果,且可提高增重。
还有一些资料表明:一些天然矿物质(沸石、膨润土、皂土、麦饭石等)具有较好的防霉效果,因其是天然的惰性矿物不会对动物及人体产生危害,又因含有较为丰富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对动物生长及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