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第十章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10.1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10.1.1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1)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家庭社会工作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服务活动。

在这个定义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家庭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②家庭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③家庭社会工作关注整个家庭成员的需要。

因此,家庭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家庭作为帮助对象的各种服务活动的总称。

细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以家庭作为背景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家庭作为对象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以家庭作为活动单位的专业服务活动。

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共同特征是:①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②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③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增强家庭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②结合家庭的治疗和支持,保证家庭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③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维护家庭成员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2)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关系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起源不同家庭社会工作的产生要比家庭治疗早。

社会工作者的创始人玛丽•里士满就是家庭社会工作的先驱,她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同时对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考察。

而家庭治疗则是系统理论产生后把心理治疗从个人延伸到家庭的尝试和实践。

②关注焦点不同与家庭治疗相比,家庭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更为广泛,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包括家庭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互动交流,而家庭治疗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本身的结构和互动关系。

③工作理念不同家庭社会工作更为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服务理念,注重在受助家庭的自然生活场境中开展专业服务。

而家庭治疗更为注重家庭系统的服务理念,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构。

④专业关系不同在家庭的自然生活场境中开展专业服务,这要求社会工作者与受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包含很多情感方面的交流。

如果缺乏这些情感方面的交流,社会工作者就无法深人到受助家庭的自然生活场境中。

而这一要求在家庭治疗中并不突出。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服务领域的相互影响;②服务模式的相互影响;③工作人员的相互影响。

(3)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是社会成员获得基本需要并且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并且为家庭之外的生活做好准备,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就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根据家庭的结构特征,现代生活中的家庭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领养家庭、寄养家庭和单亲家庭六种类型。

一个家庭可以同时属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的家庭。

10.1.2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有:①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②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③采取危机介入的策略;④运用生态视角。

10.2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0.2.1 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概念(1)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中运用最广、最受欢迎的理论,为家庭社会工作者提供了评估和干预家庭功能的基本框架。

家庭系统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观点:①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②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③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统,家庭核心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①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②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③家庭系统中一位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④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⑤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⑥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家庭成员的互动交流关系以及需要会随着家庭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每一个家庭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家庭成员去面对,让家庭成员感受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根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面临的任务,可以把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家庭组成阶段、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龄子女家庭阶段、青少年家庭阶段、子女独立家庭阶段、家庭调整阶段、中年夫妇家庭阶段以及老年家庭阶段八个阶段。

(3)生态系统理论把家庭放在关系复杂的多重系统中来考察。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及宏观系统四个系统。

这四个系统环环相扣形成影响家庭以及家庭成员发展的完整的系统。

①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它对个体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构成个体最重要的生活场所。

家庭就是这样的微观系统,是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活场所。

②中观系统是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外部系统是指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

④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

它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

10.2.2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家庭社会工作包括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和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两类基本内容。

改善亲子关系服务的重点是关注家庭生活中的纵向关系,而改善夫妻关系服务的重点则是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横向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纵向关系的改善和横向关系的改善常常交错在一起,相互影响。

(1)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是以父母亲和子女关系的改善为服务焦点,并且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家庭社会功能为目标开展的各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

常见的有家庭行为学习、家庭照顾技巧训练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等。

①家庭行为学习是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的原理,对家庭中的年轻女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的服务。

②家庭照顾技巧训练也是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的,不过它不是针对家庭中的年轻子女,而是针对家庭中的父母亲,尤其那些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感到困难的家长。

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家庭教育、技能训练和社会支持等方式综合为一体的服务活动,它最初运用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后来扩展到涉及其他健康问题的家庭,如肺结核疾病患者的家庭、学习情绪控制与管理的家庭等。

(2)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包括婚姻辅导、家庭暴力的干预等服务活动。

①婚姻辅导是针对夫妻的婚姻状况而开展的服务活动,涉及夫妻角色的界定、扮演以及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方式的改善等。

②家庭暴力的干预是针对家庭中的暴力现象而开展的服务活动,通常涉及妇女和儿童权益的保护,还包括对家庭施暴者的心理辅导等内容。

10.2.3我国开展的家庭服务(1)家庭的救助和帮扶是以整个家庭作为帮助的对象,其目的是保障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

因生活变故或者意外灾害引发的特殊困难,政府也会向困难家庭发放救济金,提高困难家庭应对生活困境的能力,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的生活水平。

(2)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常见的有家庭生活教育、有关家庭的主题活动以及家长学校等服务活动。

这些家庭服务活动以预防和发展为主,目的是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促进社区的和谐。

(3)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有婚姻调解和婚姻学校等形式,其目的是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改善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①婚姻调解是对婚姻关系出现紧张和冲突的夫妻进行调查、劝说和协商,以化解双方的矛盾,改善双方关系,使双方达成谅解,避免家庭解体。

②婚姻学校包括新婚夫妇学校和离婚夫妇学校等,其目的是增加人们有关婚姻的知识,学习处理婚姻关系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改善人们的婚姻状况和家庭生活状况。

10.3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0.3.1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1)家庭处境化原则假设家庭是家庭成员生活的自然场境,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观察和评估家庭成员的需要时把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状况,关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2)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假设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有效帮助家庭成员克服困难的方式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增强家庭成员自身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力和独立能力。

(3)家庭个别化原则认为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沟通交流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只有从受助家庭所处的特殊处境和方式着手,才有可能把握受助家庭成员的真实需要,提供符合受助家庭成员要求的服务。

家庭个别化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避免通过裁减受助家庭成员的需要以适合预先安排的服务模式,而要求直接从受助家庭的日常生活处境出发,准确评估受助家庭成员的要求,并且根据受助家庭的实际需要设计服务介入计划。

(4)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指社会工作者既要关注受助家庭成员的目前需要,也要关注受助家庭成员的长远需要,并且随着受助家庭成员需要的变化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以及发展结合起来。

10.3.2家庭社会工作的实施步骤(1)接触阶段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家庭成员初次见面,评估受助家庭成员的需要,并与受助家庭成员建立初步的信任合作关系的阶段。

其主要任务包括:①与受助家庭约定初次会谈时间和安排;②为初次会谈做准备以及安排第一次会谈等。

(2)开始阶段是社会工作者正式开始与受助家庭开展服务介入活动的阶段,除了与受助家庭建立稳定、信任的合作关系之外,同时还需要与受助家庭成员一起制订服务介入的目标和基本安排。

在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包括:①与受助家庭成员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②全面评估受助家庭成员的问题以及明确服务介入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般而言,一份完整的家庭成员需要评估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家庭成员的问题;②家庭成员的能力;③家庭系统的互动方式;④家庭与外部环境的交流;⑤家庭的生命周期等。

(3)介入阶段是社会工作者制订服务介入计划并且运用专业服务方法和技巧直接影响受助家庭成员的过程。

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制订服务介入计划明确自己的专业角色,并且运用专业技巧影响受助家庭成员,协助家庭成员解决面临的问题。

与受助家庭成员一起制订服务介入计划是介入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问题;②总目标;③阶段目标;④介入方案。

家庭社会工作者在介入阶段主要承担着支持者、教育者、咨询者、使能者和资源的调动者等不同角色。

(4)结束阶段是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的最后阶段,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家庭成员协商服务活动结束的相关事项,并且结束、退出服务活动的阶段。

该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与受助家庭成员协商服务结束事项以及总结和巩固整个服务活动的成果。

10.3.3家庭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如何准确评估受助家庭的需要以及如何有效干预受助家庭是家庭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两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