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是全球化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兴起和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的全球性战略转变,以及人类社会正在遭遇到的资源和环境发展危机,都使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今后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际社会广泛的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竞争新形态。
10年来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思想史和实践发展史两个方面的积累都使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整体上的突破和理论上的建树与创新,成为一个重大学术使命和责任。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调整,以及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的提出,都使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和战略机遇。
当今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是在战略体系之间展开的,其结果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
新国家文化战略竞争的体系对抗性质,改变了文化产业世界市场竞争的运作方式,在突出强化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的同时,全面推行以多媒体汇流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战略,使体系竞争成为文化产业竞争的基本战略形势。
体系对抗竞争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竞争的高级阶段,其实质是通过产业间的无缝链接和内在融合,使不同文化产业间的战略力量形成战略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文化战略竞争体系的系统整体威力。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战略更多地指涉着文化间的竞争策略,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语境下,从文化视角对本国发展与世界战略的一种长远考虑和谋划,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志和对于世界的文化意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语境下,为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实现有效价值传播及国家文化形象建构,而主动采取或实施的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立场或者国家行为。
文化战略的制定要有效协调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均衡发展,“一个国家的国家潜力取决于该国现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能力的总量、相关性、效果、不可抵抗性和持久性,取决于可用于加强和扩大这些能力的人力、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更取决于该国的文化能力。
中国文化战略的实质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使世界尊重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和倾听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和声音,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当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化时代日益凸显的国家文化战略命题。
一定意义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成为衡量大国文化地位和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新的战略性成长周期,如何把握历史机遇,以及如何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和国内外环境,制定恰当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于深度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中国文化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已经到了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文化存在方式去抽象谈论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载体,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结构,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存在方式,改变了整个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空间结构,它具有物质创造所不具有的深层建构人与社会一切文化关系的无形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改变了人类文化和精神空间的原有格局,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走向与秩序建构。
一定意义上,文化产业不仅成为衡量当前国家现代化发达程度的重要尺度,还是理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的重要视角。
发展文化产业不是一般地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不是单纯地成为文化经济的新形态和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是一种对新战略资源的掌握。
这在发展理念上是一种突破,即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是掌握这种资源的主要方式。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道路、国家战略密切关联。
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和地区选择什么样的政策和战略发展文化产业,往往关乎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这就不难理解文化产业为何已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焦点。
因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力量,正逐渐被推到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的前沿,成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核心载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精神文化力量的传播不借助文化产业都难以达到目的。
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时代也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基础,同时具有意识形态传播的隐蔽性。
从文化产业发展
的宏观视野看,文化观念和发展逻辑变化的背后体现了文化领导权的变更。
从文化逻辑上讲,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深刻阐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特征和趋势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作为美学政治批判,预示着文化逻辑的变更和文化领导权转变的可能。
作为美国本土的、地道的大众文化,随着资产阶级经济领导权、政治领导权的相继获得,不断凯觑并最终掌握文化领导权,特别是以经济作为后盾,率先掌握了“当代艺术”的领导权。
这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丰富了其作为一个门类的产业群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文化在产业分化中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只有当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创造财富的能力,改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并带动就业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时,文化产业才作为一门产业,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规模化指在规模上做大,重在“健骨”,即文化产业要有一些以多种技术手段为支撑的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骨干企业,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形成核心竞争力集约化是指做强,重在“强筋”,即通过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率,增加科技含量、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含量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专业化意味着在专业上做专、做特、做精,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使中小文化企业活力四射,提高专业化平,进而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多项指标,既要有定量的数据支撑,也要有定性的人文尺度的评估。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仅是作为支柱产业的一项经济指标,成为支柱产业不单是量的增长,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它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
支柱性产业不单是规模扩张,更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文化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历史拐点和新的发展周期,必须把握当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机遇,在采取先进理念引导、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保护文化传统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
具体说,只有在国家战略高度上对内容产业发展实施强力推动和政策引导,才能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质。
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价值的传播和相互沟通,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到认可乃至认同。
所谓文化强国不仅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强经济,更是强文化,使经济发展融入文化品格,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