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二十几年的生活使我对重庆的交通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重庆的交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交通道路布局和发展不相适应。
重庆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市中心人口高度集中造成市区交通拥塞。
据1997年资料:渝中区人口密度25523人/平方公里,而沙坪坝区为1653人/平方公里,相差14.4倍。
道路不完善,网络结构脆弱。
重庆城市为多中心分散布局,道路网络结构基本是单中心放射布局,缺乏纵横和环线方向的干线,特别是南北方向无一条贯通的干线,城市中心缺乏快速疏散的干线系统。
城市布局忽略了交通流的合理分配与渠化,城市的生产、生活居住点分离过远,导致市居民上下班乘车流动大且过分集中,形成高峰特高,导致拥塞现象。
重庆的交通设施薄弱与交通的增长不相适应。
路的里程少,路网密度小,市区道路里程只有342公里,按人口平均密度只有1.8公里/万人。
而且跨江桥梁少,过江车辆绕行距离长,且交通量已达到超饱和状态。
重庆长江的大桥交通量已达52851辆/昼夜,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已达60501辆/昼夜,目前市区只有跨江桥梁4座。
再有就是静态交通问题矛盾突出,停车场设施严重不足。
市区内现有停车面积3.2万平方米,停车量仅800部。
众所周知,重庆以“雾都”自称,是因为城市的空气质量差的缘故。
重庆直辖以后,机动车辆每年以16%~23%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8万辆,主城区为20万辆。
据2002年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报告,重庆市城市干道中85.8%的CO、85.3%的Nox和36.5%的THC均来自汽车尾气。
重庆市城市干道机动车排放污染物超标几倍到十几倍。
针对道路的诸多的问题,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措施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
为适应组团式、两江相隔的都市格局,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和水域,建立整体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使地面交通、地下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结合起来,发挥各类交通的特点、功能和优势,使之连接贯通,形成网络。
同时也建立了“三、三、四”网络结构。
随着重庆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全市交通规划也在不断调整。
目前,规划人员又提出2020年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规划。
“一环”(即
内环)负责组织和疏导重庆主城核心区内部的交通;“二环”(即绕城高速)是城市经济组团的纽带;“三环”是将都市圈外围12个大中城市串联,形成产业带和城市集群,是更长远的战略规划。
而十条“射线”和三条“联线”则主要解决全市各区县与主城以及区县间的快速通道问题,同时解决重庆对外出口通道问题。
针对重庆的交通拥挤及其环境污染问题,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
再有就是加强环境的保护,搞好市区的绿化建设,鼓励市民坐公共汽和非机动车的使用,比如自行车的使用。
重庆自行车的推广很落后,主城区基本都见不到自行车行驶道。
应该加强自行车道的建设。
我期待着重庆的交通的改善,这样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快捷、便利。
更为重庆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view/dbc3f18102d276a200292ef5.html
2../usecar/traffic/20101104/458119.shtml
3./zh/%E9%87%8D%E5%BA%86%E4%BA%A4%E9%80%9A#.E9.93.81.E8.B7.AF
4.《未来的城市交通》U491.1/3
5.重庆年鉴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6.陈光庭主编. 城市交通对策研究.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