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研究及应用
2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
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保障模式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主要由军方自主采购
储备航材进行保障,存在着严重的军地分割状况。
同时,航材储备资金占用量大、保障效率低,造成了大量的冗余、浪费,经济效益不理想。
鉴于以上问题,军方
提出了以军民共享共用、盘活保障资源、优化储备结构、提质增效为目标的航材
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实施方案,采取工厂代筹代储航材和紧缺航材服务保障相结
合的方式实施航材保障,通过军方储备和主机厂生产线定期置换的方式,充分利用、融合主机厂资源,在保障战略形势需要的同时,彻底解决部队航材积压与短
缺问题。
关键字:航材保障军民一体化代筹代储
引言
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目前的航材保障模式为:商保期内由主机厂各负其责,商
保期外由军方自主购买航材进行保障,主机厂提供有偿服务,全寿命周期内航材
保障以军方自主保障为主。
空军保障模式和保障能力经过多年建设,得到了较大
幅度的优化和提升,但随着近年装备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展战备训练和执行重大
军事任务的密度加大,对装备战备完好率的需求和保障要求越来越高,部队要完
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这些性能先进、结构复杂、系统性强、保障难度大的各种高
技术装备的航材保障任务,存在一定难度。
而承研承制等地方单位技术力量强、
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在保障能力建设上有很多有利条件。
因此坚持以作战需求为
牵引,以军地资源优化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军地任务分工,统筹军地保障力量建设,形成军地双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保障的一体化航材保障模式,是空
军装备保障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的背景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
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
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从国家层面为民企
参军提供了法理支撑。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从传统的军方自主保障,转变为由主机厂和军方共同保障,该保障模式将主机厂生产线资源和军方采购航材有机结合,建立军民融合一
体化保障航材库,利用资产可视化技术,把传统军方自筹的实体航材融入主机厂
批生产供应链中,通过跟踪航材在主机厂供应链节点上的驻留(积压)和短缺
(延误)情况,及时快速反应,为部队提供高效、快捷的航材供应服务。
2.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目前航材保障的实际状况,制定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实施方案。
规划在
工业部门(主机厂)设立实体航材库,由主机厂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
负责航材实体的具体管理工作,军方负责资产管理,部队按需领用。
通过编制储
备原则、职责分工、管理使用等具体标准文件,明确储备制定、计划资金、采购
管理、使用管理、航材修理、资源共享等具体项目实施方式,实现“航材军民一
体化”保障。
3.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思路
以推进军民一体化保障系统建设、提高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为目的,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和健全法规制度为重点,调整任务职能、优化储
备结构、统筹军地资源、创新保障模式,梳理了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的
基本思路。
3.1坚持军方主导,提高战斗力标准
坚持军方主导,就是要突出军方在谋划、决策、协调、指导军民一体化保障
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始终坚持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立的重要目标是提高部队战
斗力。
军方坚决掌握军民一体化保障的主动权,理清军厂双方拥有的保障资源、保障力量和相互关系,合理确定保障范围,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代储航材全部属于军方资产。
在筹划与实施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中,始终以是否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为标准,用战斗力标准统一建设思想、衡量建设措施、检验建设成果。
3.2坚持平战结合,提高实战意识
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在做好平时装备保障工作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平时和战时装备保障需求,优化配置军厂双方保障资源,既提高装备的保障效率,又能够满足战时装备保障需求,形成平战一体、军地保障力量有机融合的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
3.3坚持科学统筹,提高质量效益
坚持科学统筹原则,就是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深化改革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关系。
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索武器装备保障的特点规律,使构建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充分论证,在全面摸清部队和地方主机厂保障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部队保障实际需求,统筹体系结构布局,统一制定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模式建设标准、进程,对军民保障力量和资源统一分配,确保地方保障力量和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
循序渐进,把握好业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要先充分论证后制定实施方案,先理论研究后实践探索,先试点后推广,对军地双方的保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效益。
4.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内容
4.1航材推荐及采购
针对基层级维修特点,综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使用情况、修理情况以及修理周转时间等因素,结合初始航材清单边界条件,编制初始航材推荐清单,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初始航材清单评审,确定初始航材采购项目。
在与军方相关单位签订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航材采购合同后,主机厂启动与
成品配套商的初始航材采购工作,主机厂与各配套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后,按照
采购节点进行合同履约情况监管,配套航材按期进入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库。
4.2航材代储及管控
主机厂建立代储航材管理体系,明确代储航材出入库、构型管控等具体工作
流程。
同时规划专属代储区域,设立专属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出入库航材清晰明了。
在保证部队装备具备较高完好率和作战任务出勤率的同时,“军民一体化”
航材保障,充分借鉴了行业普遍采用的数学计算、成本优化模型,将经济性作为
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通过制定高价值备件储备策略,对数学计算结果进行优化、筛选,制定“军民一体化保障”初始航材储备清单并对清单不断进行细化完善。
构型管控方面,主机厂指定专属部门负责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构型管控工作,编制了一体化专属构型管控文件,对入库航材、代储航材、出库航材全过程构型
进行管控,同时追踪航材的有效状态,保证代储航材的有效性。
4.3航材发运与可靠性评估
航材保障过程中,以部队需求单为依据,按照GJB2684《备件、附件、成套
机械零件包装规范》及GJB1181《军用装备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通用大纲》
等要求实施航材包装发运。
综合年度外场航材需求情况、故障发生情况及厂内消
耗情况,对年度外场航材使用情况以及备件可靠性进行评估,对需求备件的故障
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后续可靠性提升与采购意见。
5.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的应用效果
5.1产生的经济军事效益
参照以往军方自主保障经验:全寿命周期内航材利用率约为15%,单次超期
处置费率占产品价值的不到20%。
采取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后,换算至单机成本,约等于每年单机直接维修成本降低近百万元,每年直接维修成本降低数千万元。
5.2产生的社会效益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在推行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模式,在试点工作开展后,目前正在组织论证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在其它型号中的可移植性,该项目的实施为后续各类型号飞机的保障及战储等航材保障提供经验借鉴,也可为其它同类企业提供兼备保障效率和保证效益的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
加速了军机保障模式的转化,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带动了整个保障模式的变化。
6.小结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由单一的军方自主保障模式转变为代储航材保障,在充分发挥主机厂资源集成优势的同时,保证了生产与用户需求,降低了全寿命周期航材保障成本,有效解决以往航材保障过程中存在的储备资金占用大、保障利用率低、超期处置困难等诸多问题,实现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积极推进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作战部队航材保障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陈玉才.民用航空器索赔与降低维修成本[J].中国民用航空,2007,7(2):69-70.
[2] 空客公司GCP2000条款规定[Z].2005.
[3] 周青华.航空公司如何走出周转件索赔被拒[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8,1(2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