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作者行
摘要:我们发现通常所说的“实践唯物主义”,只是把“实践”解释为“感性的人的活动”,而没有凸显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文明内涵。
正因如此,我们不赞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认同以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和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新历史下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
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
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
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
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秀林等主编。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