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墨道法《礼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墨道法《礼记》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恶的教育作用 评价:
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主张严格要 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法家忽视了自我道德教育的 必要性,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法家的教育思想

三、禁私学、烧诗书
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 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 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 育,开了中国专制思想统治的先河。
法家的教育思想

评价:
尽管法家的不少主张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法 家对传统教育持否定态度,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定 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并进而否定学校教育,法家教 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导致文 化上的专制主义,这已为后来的秦朝历史证明。
各家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关注
孔孟荀
墨家
墨子
“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所 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 的作品,而该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 育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 就是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朱熹认为“亲民”应写做“新民”,使人“去其旧染 之污”,重新做人。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 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教育在经过500余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在战国末年开始 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其中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和《乐记》 是对春秋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状 况和水平,并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 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二、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学年与考试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按行政区划从中央到地方建立 不同等级的学校。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 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其相应建立 的学校就是塾、庠、序、学。这一提议对封建国家教育体制 的形成影响很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官学并立 的教育体制。 关于学年和考试,《学记》把大学教育分为“小成”和 “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是7年,大成阶段是2年。在学 习过程中,小考要经常进行,大考要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表 示这一阶段学业的完成。考查内容包括学业知识和品德修养,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道法自然” :

二、“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人法自然”:“无知无欲”
老子:“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庄子:“绝 圣弃智,大盗乃止”,其意都是主张不要用人 为的教育去改变自然本性。

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们反对的只是违 背“自然”的教育。事实上,道家也提倡教育,即 “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当作教育内容, 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顺应自然。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3、政治经济等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这种人才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勇于承担治 国利民、兼相爱交相利的职责。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 时注重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方面的教育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次重点)

“老庄”
老子 庄子
一、“道法自然”与教育目的

“法自然”与教育目的 道的含义: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 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法则。 无为(自然);无不为。 自然是完善美好的,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社会,才 是最理想的境界,一切构成文明内容的事情,在道 家看来,都是人类痛苦的源泉。社会愈文明、愈进 步,距离道家的理想状态就愈遥远。
法家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管理模式
法家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教育管理模式。


“以法为教”,一切律令条文都由官府统一制 定,然后公诸于众,坚决实施执行。 “以吏为师”即由国君直接操法之大权,主持 制定律令。让全体官吏都去作施行法制教育的教师, 教民学法。这样法家的法制教育就得到全面的普及。
三、“逍遥”的道家人格理想

道家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在于追求物我不分、与道合 一的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和神秘性 。


老子主张“复归自然”,即回归自然。老子关于理想人格的 特征在于无为贵柔、知足常乐、不争(“上善若水”)。 庄子在《逍遥游》中将无己、无功、无名作为理想人格最本 质的品德核心,要求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追求个性 解放和灵魂自由,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1、关于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继承儒家的德治思想,把教育视为实施教 化和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 《学记》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教育在移风易俗 和建国安民中的作用,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 目的,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把教育与个人发展 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学者 看待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评价:《中庸》

《中庸》共33章,6590个字,内容丰富,全书 的主旨是“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中” 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睦相处的理 想境界;《中庸》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后与《大学》、《论语》、《孟子》构成“四 书”,成为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篇于战 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 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教 育学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 短小精辟,内容相当丰富,析理深刻,是对我 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与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 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 问题等。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四、教育、教学原则

志功合一 主动性 实践性 量力性 创造性

“述而且作”
五、评价

墨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尤 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 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所以墨子的教 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 值的遗产。
《大学》的“三纲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 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 以教化为手段,以仁政、德治为目标的教育主张。
“八条目”



1、格物、致知:一般认为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 的过程。“格物”是指摒除物欲的蒙蔽,“致知”是 指唤醒自己的良知。在这里,格物指学习儒家的传统 文化典籍之类,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 2、诚意、正心:是指在自我修养过程中能做到诚实、 守信、公正,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是知识修 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根本。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二、“人性利己说”与教育的作用 法家提出了“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有这样几 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第二, 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第三,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 既然人性是自私的,就无法指望人自觉为善,得 出教育无用的结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不得为非。 根据这些理论,韩非确定了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基 本模式:其一,“不务德而务法”,实行法制教育。 其二,“信赏必罚”,取信于民。其三,严刑厉法, 实行惩罚主义教育。
道家
老庄
法家
商鞅韩非
文化:仁爱、 社会:平等、 人生:真实、 国家:公开、 正义、自强 利他、博爱 自由、宽容 公平、公正
内容 目标 方法
伦理 贤士
启发
科技 兼士
说教
审美 游士
不言之教
政治 武士农士
严格要求
第八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重点) 《中庸》(重点) பைடு நூலகம்学记》(重点) 《乐记》(了解)

道家的理想人格论极力主张冲破儒家教育思想的樊篱,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和人性的 解放,对后世士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积极与 消极)。
四、评价

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 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 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 的影响。
四、评价
总之,《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和总结,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 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乐记》中的教育思想(自学)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使先秦儒家专门论 述乐教的论著。 所谓的“乐”,并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绘画、 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是仪仗、打猎等令人 快乐的事。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中也包含着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关于教育途径;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 4、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 提倡“困知”、“勉行”。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重点)

一、法家教育思想概况 代表人物:
李悝 商鞅 韩非 早期法家思想与儒家较一致。使法家与儒家趋于对 立的是改革家商鞅,而战国末的韩非是法家的理论代 表。 主张以实力和暴力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所以提倡 “耕战”,禁止思学,轻视道德文化,虽取得短暂成 效,但却留下许多教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