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第一章总说明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徽县江洛镇邱门村,本次工程主要是对邱门村的广场铺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硬化、戏台、广场绿化、和其它配套建、构筑物(健身器材、宣传栏、太阳能路灯、文化背景墙、半篮球场、兵乓球岸、景观置石、景观石小品、木制凉亭及廊架、成品石坐凳、垃圾桶)的设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48.0㎡,其中30厚芝麻灰毛面花岗岩广场砖铺设面积242.0㎡;150厚混凝土硬化面积(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巷道、村委会院落及门口)801.0㎡;戏台设计占地面积72.0㎡;太阳能路灯9盏,场地配套健身器材一套,成品垃圾桶4个。

其余工程量详见工程汇总表。

2、设计依据:2.1、气象资料省陇南徽县位于东南部,地处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西连成县,,东邻,地处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徽县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大陆度52,千燥度0.89,四季分明.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

基本气候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 10-12.5℃极端最高气温 38.3℃极端最低气温 -15℃年平均降水量 700-850mm最大积雪深度 15cm盛行风向西北风最大冻深 15cm无霜期:198~204天2.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该徽县县城周边建筑地质情况)自上而下的地质构成基本状况为:1、耕土:黄褐色为主,稍密,稍湿,不均匀,见植物根系、黑色有机质等。

该层厚度介于0.20~0.80m。

2、粉质粘土:遍布整个场地。

黄褐色,可塑状态。

土质不均匀,含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泥岩碎屑物,属坡积产物。

场地西北侧受山体裂隙水影响,湿度较大。

该层厚度介于4.30~16.00m,层面起伏大,层顶埋深介于0.20~0.80m,层顶高程介于1008.02~1019.60m之间。

3、泥质砂岩N:棕红色,强风化状态,均匀,稍湿,密实,坚硬,层状结构、水平层理。

泥质含量较高,泥质胶结,胶结较好,透水性差,有较好的隔水性能。

该层表部1.5m左右结构破碎,矿物有风化痕迹,部分矿物风化为灰白色、灰绿色次生粘土矿物。

按岩石坚硬程度划分为极软岩,岩石质量等级为V级。

本次勘察,所有钻孔均未揭穿该层,该层最大揭露厚度为3.40m,层埋深介于4.50~16.50m,层顶高程介于1001.81~1011.98之间。

根据场地附近该层出露情况和区域地质资料,3泥质砂岩在此区域厚度超过50m。

属第三纪沉积盆地红色陆相岩层,胶结较好,常有泥岩、泥质砂岩夹层呈互层状出现,具有较好的隔水性能。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0.2g)、第二组、特征周期0.40s。

2.3、设计条件2.3.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2.3.2、甲方认可的设计方案2.3.3、国家相关的技术规程及规1)、《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14;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11;3)、《无障碍设计规》GB50763-2012;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15;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62/T25-3039-2014;6)、《绿色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378-2014;7)、《坡屋面工程设计规》(GB50693-2011)8)、《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9)、《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10)、《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4版);3、徽县邱门村概述3.1、邱门村基本情况:邱门村位于徽县江洛镇,全村有8个合作社,482户,人口1928人。

8个党小组,30名党员,村社干部6人。

耕地面积3856亩,人均2.6亩,林地1156.8亩。

专业合作社8个,规模养殖24户,劳动力资源964人,年劳务输出780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7200.0元,处于全镇低等水平,属于贫困村。

目前全村贫困户80户,193人。

现有通村公路8.0公里。

自来水农户482户,已经建成沼气池156座,蔬菜大棚32户。

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大豆、核桃。

3.2、建设背景: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针对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实际情况,对徽县江洛镇邱门村进行文化广场的设计建设,真正解决了农民群众活动无场地难的问题。

使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整体提高,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早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该[2010]1号)及《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甘税改办[2010]7号)文件精神就提出以建设民族文化强县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采取多种措施,繁荣活跃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3、制约邱门村发展的障碍:1.群众观念旧、需进一步开阔视野,加大教育培训力度;2.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薄弱;3.信息相对闭塞,对当前金融市场变化情况掌握不准;4.项目带动和帮扶措施相对较少;5、村级没有相对的文化休闲中心。

4、建设场地现状概述及解决方案4.1、建设场地现状概述:项目建设场地位于徽县江洛镇邱门村,整个建设场地由一条贯穿南北的村级道路分开,村民服务中心前虽有相对大的空地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文化休闲广场,村民服务中心的西侧虽有一片空地,但杂草丛生,荒废、闲置着,与周围的居民区极为不诣调;村级道路没有进行整体性的硬化处理,路面破损不堪;建设场地基础文化及健身设施条件极差,村没有相对较集中的文化宣传墙,这些在信息相对封闭的邱门村来说,大力发展邱门村的文化娱乐事业尤为重要,这对相应县级文化基础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2、解决方案:1、整合场地,村民服务中心为一个封闭整体,服务中心院落西侧的便民广场为一个休闲、锻炼、交流、娱乐的整体,并留一条2.5米宽的巷道与新建广场的居民相衔接,形成人景合一的场面。

2、对村级道路进行整体性的硬化处理,对已经破损的路面进行二次硬化。

3、建设场地大面积的铺装(便民服务中心前的建设场地),形成一个民有所去的村级文化休闲中心。

4、建设文化舞台及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健身场,这对促进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5、规划整合道路设计,形成人车分流的道路主体。

6、配套设计文化背景墙20.0m。

7、配套设计太阳能路灯、垃圾桶、文化宣传栏。

8、景观置石及景观石小品。

9木凉亭及木廊架。

4.3、公共设施条件: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基本的通电由村基础设施供给。

5、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5.1.规划设计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功能还有待提高,完善居民点的基础架构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点做起,让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要满足吃饭、睡觉、耕种的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休闲、健身、娱乐、文化宣传等精神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有茁壮强健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为中国梦做出更多的贡献。

5.1.1.节庆性: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色彩。

故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

5.1.2.广泛的群众性:综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等级差异,都是笑脸相迎,你谦我让,平等交流,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5.1.3. 多元的自娱性: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

没有强迫命令,没有权益驱动。

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撤出随意,没有约束。

5.2.指导思想:5.2.1、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强制性条文、规、规定及技术措施。

5.2.2、本设计遵从徽县城镇总体规划要求,符合民族产业振兴纲要领。

5.2.3、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齐全,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

5.2.4、加强、注重环境保护。

5.2.5、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稳定的优势,规划设计应着眼可持续发展,同时正确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有利结合。

5.2.6、人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搭建一个舒适、和谐、宽松、安全的生活平台。

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文化广场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场所。

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乡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百姓之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在县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秧歌、腰鼓、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都离不开广场。

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

广场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

许多乡镇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阵地,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广场。

农村文化设施的滞后,导致人们文化落伍,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