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01-10 [作者简介]杨艳春(1964-),男,安徽望江人,安徽工业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王昭风(1967-),男,山东聊城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矛盾视角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兼谈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关系杨艳春,王昭风(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关键词] 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矛盾[摘 要] 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其矛盾互动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西方社会历史中各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理性、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利用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9-0030-05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对立与融合,即二者的矛盾互动一直影响着人类思想史变化发展的进程,其在当代西方的典型表现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互动,当代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思潮的此消彼长,根源可追溯至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
要深刻分析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作为其基础和核心的理性与非理性这对基本概念的矛盾关系。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人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基本精神属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对立、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其中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认知、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等。
理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自主性、逻辑性、条理性、规范性、程序性、系统性等,它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逻辑的手段和方式来认知和把握世界;并主要表现为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
它虽然是建立在人的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但主要是人在后天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相反,人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情绪、激情、意志、欲望等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本能而非思维活动的精神属性。
非理性的基本特点是自发性、自然性、非逻辑性、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程序性、非系统性等。
它主要借助于感觉直观、直觉顿悟、心理感应、体验、冥思、信仰等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它虽然也根源于人的实践生活,但主要受人的遗传和生理、心理等要素的影响。
它们是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其中理性是人高出于动物,而确证自我的表现,它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和“超我”,总是要使主体服从和适应特定的规范和程序;相反,非理性是人的动物性的延伸,是人的本能的表现,它相当于“本我”,总是诱使主体去追求本能的快乐和享受。
理性与非理性也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和转化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作用的要素,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在根据和主观条件。
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属性是第二性的东西,二者都是人的无意识和有意识活动的统一,都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统一,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的统一。
所有这些统一都确证着理性与非理性是现实的人的基本属性,二者正是通过朝对立面的转化来确证自身,从而也确证对立面的存在;这种存在总是通过二者的矛盾运动来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从而改造自身,确证现实的人的存在。
可见,恰恰是人的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的互动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和现实生活。
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理性和非理性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表征。
其中,理性主义作为一种逻辑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以理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它强调的是理性在认识中的至高无上性和普遍性,认为人类只要诉诸于理性原则和理性能力,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完善自身。
相反,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以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为前提和基础的,它在本体论上将世界的本原归为非理性;在认识论上认为获得知识主要靠人的自觉、顿悟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贬低理性和逻辑的作用;在伦理学上主张人的非理性的宣泄,宣传极端个人主义;在历史观上否认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规律性,过分夸大非理性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虽然都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生活,但却从相互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1)理性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过上理想和幸福的生活,因而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快乐等光明面;非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不但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和快乐,反而是痛苦和灾难的源泉,因而关注的是人类的不幸、痛苦与无奈等阴暗面。
(2)理性主义是以绝对的“在”与“有”为前提,为思考对象;非理性主义是以绝对的“无”为前提,为思考对象。
(3)理性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的共性、人的类本质、人类的命运;非理性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的个别性、孤独性,个体的生命感受等。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二者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冲突、对立和转化,其矛盾运动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结合(肯定),到二者的分野(否定),再到二者的结合(否定之否定),再到二者的分庭抗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西方认识史上来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两个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在矛盾转化中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二者在朝着对立面的转化中,既推动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对方的进步,从而在欧洲文化史上各自经历了几个相反相成的发展阶段: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代理性主义与古代非理性主义阶段、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阶段,二者构成了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理性主义与现代非理性主义阶段。
这几个阶段的演进,既是二者矛盾运动在西方思想文化上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又是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斗争的生动反映。
为此,要研究二者的矛盾运动,既要结合其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又要联系其社会历史根源来做具体分析。
马克思在分析西方哲学史时指出: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童年,以后各门科学的发展,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思想源头。
为此我们也可以从古希腊开始来分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矛盾互动。
古希腊哲学是围绕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展开的,理性主义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指导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古希腊是古代理性主义盛行的时期。
从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认为:人只要通过理性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也就可以依此来安排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人类获得永久的快乐与幸福。
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忽视人的情感、意志、自觉甚至灵魂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可见,在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中就包含着非理性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思想甚至成为后来基督教认证上帝存在的理论依据。
到了古希腊的晚期,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落,理性不能很好地解释当时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理性主义设想的理性生活深表怀疑,这就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留下了空间,由此产生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野和冲突。
特别是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古希腊城邦内部及城邦之间的战争不断扩大,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的政治法律制度遭到了重大打击,社会秩序被全面破坏;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的社会生活已不复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注重个体的人生体验,非理性主义的势力在不断抬升,并逐渐成为扬弃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从而打破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一家独霸”的局面。
这一点也可以从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比较中得到明证。
马克思认为,虽然两者都是原子论者,但德谟克利特主要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他注重实践,追求客观真理,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我中的作用,在此意义上,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相反,伊壁鸠鲁主要是一个人文哲学家,他重视研究人,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心在人本身的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追求快乐、幸福,逃避痛苦,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本能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
如果说前者是通过原子的直线运动来强调理性对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后者则是通过原子的偏离运动来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排除外部世界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干扰,从而否定理性及其必然性对个体生命自由运动的压抑。
这一点对后来的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德谟克利特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在原子论上的重大差异,蕴涵着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把握人与外部世界上的重大差异和冲突,这种冲突随着伊壁鸠鲁哲学、怀疑主义与犬儒学派等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及其在古希腊的重大影响,极大地打击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加之受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类的理性无法解释世界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
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不但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深表怀疑,而且对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普遍怀疑,这有力地冲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斯多葛学派则以非理性主义的禁欲观为基础,强调人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只能从精神上来寻求自我安慰,为人的苦难生活确立人生价值和意义。
这一切都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也说明了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为什么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以信仰和崇拜为特征的宗教神学反而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主导,信仰主义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反,理性主义只能变成矛盾的次要方面,成为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神学的附庸。
只是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逐渐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需要,才不得不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反对禁锢欧洲思想近一千年的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神学,通过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才逐渐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变为主要方面,重新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认识等领域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从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彻底打败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的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理性主义也由古希腊式的理性主义发展为近代理性主义———启蒙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万能。
一方面,它接受和发展了古希腊理性主义关于宇宙的理性结构和人作为理性存在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它更强调人可以凭借理性,通过科学来认识宇宙结构,运用技术来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从而建立理性的王国。
可见,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不断的矛盾斗争是推动人类思想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