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大同日报 图南日报 广东日报
1904—1912 1904—1906 1904—1905
出版地 香港 上海 上海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香港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湖北学生 报 直说 浙江潮 江苏
刊物
刊行时间 1900—1901 1900—1901 1901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1902—1903 1903
历史评价:
▪ 意义:通过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
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弱点:(1)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
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 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 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2)革命派所说的“国民”, 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 劳动群众。(3)革命派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 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 “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 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 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
大 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
的政治控制。 经济上: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 军事上:日俄战争、英国入侵西藏
三民主义是真正人民的 真正伟大思想。
—列宁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起因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三 民主义思想,扩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阵地, 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阻 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护其在思想界的 权威地位,极力驳斥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 对此,革命派予以了坚决回击。
孙中山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
早年在夏威夷,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 学习,1894年上书李鸿章,同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8月被推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创立三民 主义学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1914年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 党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再次改组中国国民 党,1925年去世,被国民党尊称为国父
的 建立民主共和国


史 条 民族资产阶级不断
阶 级
件 发展壮大
基 础
中 国 同 盟 会
(1905、8)
兴中会(1894
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创立合众 政府)
华兴会、光 复会(1904)
其他革命团 体
中国同盟会(1905)
孙中山手书中国 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国内支部
同盟会国外支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 案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第一,上书李鸿章: 1894年,他写《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 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 主张,并北上天津,希望能将上书递交李鸿章,但 被拒绝。
第二,成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他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并密谋 于1895年10月26日(重阳节)起义。起义失败,陆 皓东牺牲,孙逼迫流亡国外。 1904年,他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 指出要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3)清末“新政”的实质
▪ 清末“新政”的实质: 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没有
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 重了危机。
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国认为施行新政的好 处有三点:一是“皇位永固” 二是“外 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 1905年11月,
孙中山《民报》
发刊词中将同 盟会的十六字 纲领概括:为
民族、民权、 民生 三大主
义,
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内容
内容
内容
推翻满洲贵族统 治,建立民族平等 对外独立的国家
前提
推翻封建君主 专制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核心
推翻封建土地所 有制 “核定地 价”“国民共享” 是资本主义土地 纲领。
补充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主义 精神 解喻 重点 哲学背景 历史背景 民族 自由 民有 文化 内诸夏 天地会反清运动 民权 平等 民治 政治 民为贵 明遗民经世学说 民生 博爱 民享 经济 患不均 太平军共产制度
萧一山:《清史大纲》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 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 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 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路 权益移交外国人
保路风潮的引发
1911年5月,清 政府宣布“铁路干 线国有”。将已归 商办的粤汉、川汉 铁路的路权出卖给 了英、法、德、美 四国银行团。这激 起了湖北、湖南、 广东、四川四省的 保路运动风潮,其中 以四川最为强烈。
保路运动中之成都血案
全国保路风潮
湖南:长沙学生罢课
湖北:汉口商民罢市
民报
康有为 梁起超
新民丛报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行共和?
要不要平均地权, 实行社会革命?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命,代价更大。
广东:召开铁路股东会议,力争商办。
留日学生江元吉血书“流血争路,路亡流血; 路存国存,存路救国”。
起义地点
萍乡、浏阳、醴陵起义
广东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广东钦州、防城起义 广西镇南关起义 广东钦州、廉州和广西上思起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
萍、浏、澧起义
刘道一
《时 报》 登载 的萍、 浏、 澧起 义的 消息
光云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兴(1874—1916)湖 北善化人,字克强,幼 年受封建教育,先后在 长沙岳麓书院和武汉西 湖书院读书,湖南的维 新运动,给了他们很大 的影响,促使他开始探 索求国途径。
(3)成立政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 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 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 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陆皓东 (18681895) 名中 桂、字献香。 广东香山人, 近代民主革 命者。广州 起义中英勇 就义。被孙 中山称为"为 共和牺牲之 第一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 (1)著书、出版刊物、报纸
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
1902年11月,黄兴与杨笃生、 樊锥、梁彝行创办中国留日 学生第一个刊物《游学篇》。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问题。
会导致天下大乱。
辩论结果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 第二,现行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 劣政治的根本”,只有兴民权、改民主, 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社会革命, 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 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 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国 同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兴中会的成立
组 织 基
盟 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成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立 暴力推翻清政府
思 想 基
2 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 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 证 ▪ 3 民生主义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触动封 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 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 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 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 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第一,义和团余部的斗争 第二,拒俄运动(1903) 第三,抵制美货运动(1905) 第四,收回利权运动(1903)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清末“新政”措施: 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1901年7月撤消总理各国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 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
88348万元
500万元
1700万元
1866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孙中山
1866——1925 少年时期:生活在广东 香山县翠亨村、檀香山 青年时期:在檀香山、 香港读书
八 国 联 军 占 领 北 京
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 财政。图为汇丰(英)、花旗(美)、 东方汇理(法)、道胜(俄)、德华 (德)、正金(日)等外国银行在中 国发行的钞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