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规律: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为
主,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2、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作为主 3、选官方式:
要依据,趋向严密、科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后期消极: ①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 ②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乌衣巷
• • • •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 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 的嘲讽和警告。
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军机处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吏 户 礼 兵 刑

(六 )清朝:设军机处
1、时间: 雍正年间
2、最初目的: 为处理西北军务 3、权力变化: 后扩大到机要政务
(内政外交、军政大计、重大案件)
军机处内景
4、特点: 皇帝亲定,品级不高,保密性强,行事快捷,跪受 (完全听命于皇帝) 笔录,上传下达。 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
是为了防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专制,保证 权利属于人民。
②本质: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 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 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 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三、监察与谏议
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 样吗?为什么?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内涵: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或宰相的 言行和决策。 3、监察官员或机构: 4、谏议机构; 5、监察与谏议评价: 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 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4、元朝--- 一省制
皇 帝
中书省
长官为左、右丞相 和平章政事
吏 部
户 部
兵 礼 相权重新加强 部 部
刑 部
工 部
课堂设问 :你能否从结果上对中国古代行政体制 演变的总趋势做一简要评价?
相权逐步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 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 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 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 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与三权分立(补充)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专制制度 下的分化事权,三省之上还有一个独断专权的 皇帝,是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西方 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 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A、相同: 都是分权制衡,防止专权 B、不同: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 ①目的:
察举与征辟
征辟制(官府征聘)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
察举制(郡国推荐)
各郡国向国家推荐 人才称为察举,也称举 孝廉。
3、汉朝选官制度 背景: 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方法: 察举制:从下而上 征辟制:从上而下 标准: 孝廉 评价: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 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关于科举制 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 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1)发展历程:
①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 ②唐代日臻完善; ③北宋进一步发展: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 殿试 三级; ④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1.西周--- 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血缘) 2.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3.西汉--- 察举制、征辟制
4.魏晋--- 九品中正制 5.隋唐--明清 科举制
(品德、才能)
(家世门第) (才学)
(考试成绩)
二、选官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 1、西周选官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 标准:血缘
皇帝的烦恼
• 好了歌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 度
中央与地方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监察制 度
1、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图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保 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 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图
选取原则以“家世” 为重,“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成为 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随着士族日益 腐败,到南朝已经走 向末路。
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程、意义。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 清世宗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 权力越来越大 批复意见。“票拟权”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 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 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 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 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 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B
D
3、宋朝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三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二府 中书 门下
宰相 参知政事 (副相)
三司 枢密 院
枢密使 调 兵 权 统 兵 权 三司使 计相
三衙 禁军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
行政
军政
财政
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2)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 ★ (3)趋势: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 展成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成为公开 考试。B、人才选举逐渐趋向于制度化,体现了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科举制的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②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③打击了士族门阀制度(打破特权垄断); 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太 尉
2、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尚书省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2018/10/25
6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起草诏令 中书省: 1)职责: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负责执行
2)运行顺序: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3)特点:
4、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评价:开始是一种好的,但是 在后来就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 仕途,门阀选官扼杀了真正的 人才,走向没落。 九品中正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 “唯才是举”。曹丕采吏 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 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 “中正”, “中正”,世 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 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 等(九品),政府按等选 用,谓之“九品官人法”, 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 从此,“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 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
课堂小结
三省六部制
特点: 成熟 1)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的体现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 2)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谏议机构
朝代 机构 职能 谏议和封驳
隋唐 门下省
宋朝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
特别提示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谏议制度,对加强政府对
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
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 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 低效现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完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顶峰及衰落


(一)中央官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反映了皇权的加强)
秦: 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三司”制 元: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明: 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 清: 设军机处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4)作用:
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