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史料一 阁臣帮助 皇帝起草 对大臣奏 章的批复 意见 票拟是否 被采纳取 决于皇帝 的批红
5.明代的内阁有何特点?如 何认识其性质?
⑴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 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 的 内侍机构 。 ⑵明代内阁是君主专制 强化 的产物。阁臣只是皇帝顾问, 不具备宰相 的职权。一旦阁 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 往往是阁臣落败。
“票拟”和“批红”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6.如何认识清军机处设立?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 提示: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度达到了顶峰。 剖析1 剖析2
显 隐
助学助记
判断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 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 向衰落。(√)
用“一二三”数字法概括 剖析: 1. 剖析: 2.明清时期封建制度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有 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 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 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 判断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 特务统治、文字狱、军机处 级的局限性,都是人类政治 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 等),强化集权专制,才能 文明的一部分,没有优劣之 度(古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 维护自己的统治。 分 。 主色彩,所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
宋代
度 盐 户 参 中 支 铁 部 知 书 政 门 (三司) 事 下
史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 设 中书省 作为最高 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 元代 行政机关,其长官 总之,所以稳当。 行使宰相职权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反映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皇帝制 三公 九卿制 郡县制
皇权与相权 的斗争
1. “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 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从其计。” 主父偃之计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D.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实质:
评价:
分权给地方,受中央节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巩固 完 善 加强 新 发 展
汉初
郡县制
加强
趋势: 武帝 中央权 力不断 节度使,发展为藩 削弱 唐 镇割据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宋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力不断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削弱 元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瓦解王国: “推恩令”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 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 多立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 分越小力量削弱。后来,汉武帝又以 “酎金”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汉武帝
二、中央集权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唐 太 宗 武 则 天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 国方略影响何在?
二、中央集权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 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 相 赵 普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君主专制的内涵 1.研读图示一,结合教材,简 述君主专制的内涵及与中央集 权的主要区别。
图示一 内涵要点 易错易混 借题发挥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 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 措施主要有:秦朝的郡县 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 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 制,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 和元朝的行省制。 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 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 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 于一身。 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 代的中外朝制、唐代的三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 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 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 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 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现 和清代军机处设立都是强 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 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 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门下省
刑 部 工 部
1 、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探究一剖析:二者形式相似,都 探究一: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制的目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 权分立制都体现了“三权分立” 2 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 提高了办事效率; 但本质不同。( √ ) 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 、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 探究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 3 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 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什么?
丞 相
太 尉
形成尚书省、中 书省、门下省三 体制▼
九卿
“外朝”
“内朝”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3.观察动画演示唐代三省 六部制,完成表格 时期 概 况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 隋唐 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决 策
执 行
皇帝
审 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①赵匡胤:陈桥兵变 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______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______ 控财权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 统一收归中央。 ③集权 利弊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二、中央集权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
二、中央集权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刘邦建汉后,为 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效 果如何?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郡国并行的制度。刘 邦分封同姓王,以为 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 格局,就能巩固皇权, 稳定天下,他分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 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 辖的土地面积。结果 他死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 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 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 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安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禄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山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2.看动画演示秦至汉中央 官制的任意单击 开始演示
汉初, 丞相 . 位高权重;汉武帝 重用身边侍从、秘 西汉 书等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形 成 内外朝制 。
魏晋
执行机构
御 史 大 夫
决策机构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
探究1 探究2 隐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4.阅读图示二和史料一,完 成表格并归纳从汉到元君主 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
时期 概 况 设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 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 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 ,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枢 密 院 (二府)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③选择方式: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本课小结
秦 朝: 确 立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
疆域问题?
民族问题? 前车之鉴?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因: 地域广阔
措施:
实行行省制度
1.地方设路、府、州、县
2.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 、汉朝的察举制 材料一:(袁术)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 概念: 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狗,以游闲公子名闻遐迩,然其家名门望族,三世 标准: 品行 三公 ……举孝廉,迁至河南尹 。 主要科目: 孝、廉 ——《后汉书·袁术传》 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 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真所谓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 有世及之荣 ;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后授官的制度 而极。 门第 标准: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评价: 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 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 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