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摘要: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目前比较公认的教育方式是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

本文针对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意义、制定别化教育计划的原则、步骤了详细论述,希望能对做好个别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个别差异又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样化,人的个别差异正在逐步扩大,这对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身心障碍较多,发育速度较慢,学习困难较多,因此,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更需按个体儿童在发育上的需要而定。

实践证明,根据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全面发展。

一、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原因
(一)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进行个别化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存在特殊性、差异性。

如智障儿童,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普通儿童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个体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智障儿童智障的原因、程度以及智障儿童的家庭状况、康复情况的差异,不同的智障儿童之间也存在个性、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是个体内存在差异。

比如,有的智障儿童感知方面有缺陷但其在音乐方面有超常的能力。

这些差异会给智障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特殊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以保证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好。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只有充分地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其进行个别化教育,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
(一)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儿童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
实,教育的任务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适应这种差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智力、身体、感官、心理上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妨碍智障学生达成充分发展的目标,智障儿童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可能发展速度会较慢一些、会有更多的身心障碍和学习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适合其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工作中的体现。

(二)导向全新教育模式的渠道
在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考虑不同的教育需求,这就对传统的以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核为基础的课堂集体授课提出了挑战,迫使教师思考和采纳新的教育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为合作教学、伙伴教学、程序教学等方法进入课堂提供了契机。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为教师了解每个儿童的教育需要,提供了工具和基础,为发展满足所有儿童需要的全纳性教育铺平了道路。

我们说严肃的真正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具,通过它能有力地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明晰地觉察到教师工作的认真程度、真实程度。

三、对个别化教育的认识
个别化教育是一种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弹性处理各项教学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进度等使每个学生皆能掌握适合的教材,学得力所能及的本领,以达到个别化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方法中最为强调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教育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和需要,尤其是他们个别的学习困难,但却不一定要个别地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个别化教学并不等于个别化施教。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显著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他们所能达到的基本学习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其充分发展。

其具体做法是从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以及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来体现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尊重与帮助。

个别化教育是一种理念、模式、方法和策略的总称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方法。

提倡个别化就是尊重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个
性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的一种探索,而这种探索正式建立在学生个性差异观的基础上的。

四、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一)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容
个别化教育计划也叫“个别化学习计划”、“个别化教育方案”(源于英文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简称“IEP”)。

是一种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制定的针对每个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

它既是特殊儿童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总体构想,又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性文件。

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例分析,个别化教育计划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该生目前状况:包括身体状况、一般的心理能力、学业能力、适应能力、生活、职业能力等。

这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个别化教育计划适合与否、有效与否,必须依赖于对学生现实水平的精确估计和描述,否则,它就成了空中楼阁。

2.该生应达到的长期(学期)目标、短期(单元)目标。

长期目标是根据学生学业成就现状而规定的学年内应该达到的目标,它是一种较为概括性的目标,用词较为笼统,不精确。

例如:“通过教学,使该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

短期目标是根据长期目标而制定的学生达到长期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它必须是系统的,明确的和可测量的。

例如:“能说出1——12等12个数字”。

3.为该生提供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设施,即给予哪些支持。

这部分要列举出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特殊服务。

4.实施本计划的预定日期和期限。

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必须明确规定每一教学目标开始和预定达成的日期。

5.衡量本计划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和评估手段。

评价每一教学目标的标准和方法应详细加以说明。

6.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成员及签名。

7.父母同意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签名。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原则
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有着诸多差异,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原则,在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个别化教育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需求不同,即使同为智障儿童,其心理表现和行为特征也千差万别。

个别化教育计划应从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体现个体差异。

2.渐进性原则。

个别化教育计划应细化和量化教学训练内容,小步子多循环地开展教学训练。

3.可接受性原则。

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都不能超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要让施教者有成就感,增加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

4.可操作性原则。

个别化教育计划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可以按照所制定的目标和选择的策略去操作和监控。

5.可评估性原则。

要确定公正、量化的评估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

根据效果及时调整计划。

(三)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基本内涵——5个W
1.HOW——如何制定计划。

在召开第一次会议之前,家长和所有相关人员应该准备好计划的设计草案,在会议中大家共同进行讨论和协商,最后得出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是一个专业团队合作的过程。

2.WHO——谁来制定。

参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人员包括学区行政人员的代表、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诊断和评估人员等。

3.WHAT——制定什么。

(1)学生现阶段的教育表现;(2)年度教育目标和短期教育目标;(3)提供的特殊教育及其相关服务;(4)学生参与普通教育的状况和不能接受普通教育的理由及其说明;(5)14岁及其以上的学生各案中必须加入“转衔服务”的内容;(6)教育计划实施的起始时间;(7)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的评估方式、标准以及对结果的通知。

4.WHEN——何时制定。

当个体被鉴定为特殊学生的30天内,必须举行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另外,必须至少一年内再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和评估计划书的实施成效。

当计划书必须作重大改动,或者家长或学区行政单位提出要求时,个别化教育计划委员会必须随时再召开会议。

5.WHERE——召开地点。

个别化教育计划委员会通常在学生就读的学校召开,因为大部分的委员和成员都是学校的相关人员。

4.相关服务和辅助性设施
5.转衔服务
转衔服务机构名称:XXX礼品厂服务内容:培训手工操作技能开始日期:2014年9月20日结束日期:2014年11月20日6.计划实施的起讫日期及委员会成员的签名
此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的起讫日期:2014.9.1——2015.7.10
校长:
班主任:
任课教师:
学校心理学家:
家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