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背景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的三个切入点幼儿园张淑贞【摘要】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使许多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
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师应该形成高尚的师德,同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积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独生子女德育教育合力泰戈尔说:儿童是诗,是歌,是睡梦中的天使。
的确,在儿童的世界里本来应该只有天真单纯,活泼可爱,但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外界环境逐渐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包括幼儿是非观念的重新确立、行为习惯的变形扭曲等等,尤其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更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严峻考验。
古人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作一名好榜样,用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行率先垂范。
“张老师,孩子最听你们的话了,你们说啥就是啥……”在工作中,我们常常能欣慰地听到家长这样说。
毋庸置疑,在3—6岁的孩子心目中,教师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幼儿有着强大的感召力。
因此,要使幼儿萌生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美好情感,养成诚实、自信、友爱、勇敢、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形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是重要因素。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者必先正己”,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儿童的世界里,随处都是课堂,况且模仿又是幼儿园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因此就要求幼儿教师时刻注重自己的修养、气质、言行。
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乃至一个微笑都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而那些快乐的老师、温柔的老师、聪明的老师,永远都会是孩子人生的重要向导,成为孩子心中不灭的火焰。
二、做一个有心人,把德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的生活细节中。
你认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对你帮助最大的是哪所学校?这是记者在采访某位科学家时提出的问题,而他得到的答案是:幼儿园。
这位科学家告诉记者,幼儿园的老师教育他睡觉时要把鞋子摆放好,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随手关门……而正是这些良好的习惯影响了他的一生。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日积月累,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作一名幼儿教师,绝不能粗枝大叶,应当心细如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为幼儿拥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奠定基础。
每一次设计、组织活动,教师应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例如,喝汤时不发出声音,玩具用后及时归位,见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问好……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点滴之处,却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园教育环节的各个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净化孩子的心灵。
如果教师能够作一位“有心人”,对幼儿的品德行为常抓不懈,就会促使幼儿形成稳固的好习惯,从而深刻地影响其一生。
三、建一座心灵桥,让德育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顺利接轨。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可以说,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正因如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的基础部分,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形成教育的合力呢?首先,要充分利用《家园园地》进行宣传。
通过宣传,使家长认识家庭对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宣传应当有的放矢,就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宣传。
例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就连一点孩子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都不肯放手让做,时时刻刻袒护着孩子。
而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是幼儿本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内容合适,这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因此,我们及时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劳动习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家长从最初的排斥拒绝,到后来的犹豫迟疑,再到最终的完全赞同,进而支持我们的工作。
其次,要积极组织家长活动进行实践。
可以邀请各种职业的家长,到我们的班级来做一次“老师”,请他们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以及它与人们的关系;还可以请家长从自己的兴趣或职业特点出发,为孩子们设计一个活动,从而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多么能干,增强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交流,树立家长威信,培养幼儿敬爱家长的情感,也较好地促进幼儿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总之,3—6岁是一个人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
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该形成高尚的师德,同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积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幼儿园陈生兰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
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
文明礼貌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这句话足以体现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非常重视德育教育。
现把我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行交流:一、一日活动有机渗透,提高实效我们认准“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的途径,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同时,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同时贯彻“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每周都要求幼儿用湿毛巾抹自己的小椅子,抹桌子、窗台,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给小金鱼、小乌龟喂食,记录气象日记,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
每天做早操、逢周一奏国歌、升国旗,全园幼儿立正、行注目礼,并唱起国歌,结束时对着国旗敬个礼,幼儿道德认识和情感深化了。
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
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午睡起床要求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中、大班幼儿自己学叠被子,一边穿衣一边唱着“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钮钮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回到厕所照着镜子,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
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
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具体做到: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
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
在运动会、庆祝会、毕业典礼、各种比赛等集体大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集体活动规则,学会与人交往。
在幼儿入园、离园时进行礼貌用语和不依恋亲人、爱上幼儿园的教育。
在观察、散步、参观、春游、秋游等活动中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在活动中教育幼儿是具体实在的、可见的,并且幼儿可从活动中获得行为练习、巩固、易于培养和养成。
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不断地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
我们重视习惯培养的过程,经常反复地进行练习,如:及时收拾好玩具、餐具、用具,午餐做到“三净”,饭前、便后洗手等,天天督促,常常检查,使习惯得到巩固。
二、发挥榜样作用,以点带面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
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
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
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三、加强家园联系,步调一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启蒙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父母与孩子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的更快些,更多些。
所以要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孩子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如我班一个这学期新入园的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奶奶一个人既要做农活、做家务,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以及身患绝症的爷爷。
由于没有人管教,他成了我们班的“五脏娃娃”:头发脏、脸脏、手脏、衣服脏、语言脏。
该幼儿不仅“脏”,他还爱打人,不合群,喜欢偷偷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