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

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按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6.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8.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A.起草政令B.审核政令 C.全国军事D.行政事务9.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10.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11.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A.天坛B.太庙C.颐和园D.太和殿1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14.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

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B.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知州管理地方行政15.《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16.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逐渐取得了更多的席位。

他们采取的方式是()A.议会改革 B.暴力革命 C.政变 D.控制国王17.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对这段话较为全面的理解是()①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②德意志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③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国家④德意志帝国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④18.国王的权力特别是在立法方面的权力受到了某些限制,法案的提出与通过不再是国王的特权,但国王仍享有统治国家的“神圣的权力”,他是军队、教会和文官的首脑,他有否决议会立法的绝对权力。

据此判断,该“国王”指的是()A.英国女王 B.德国皇帝 C.法国总统 D.美国总统19.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

”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A.议会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D.三权分立20.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

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事实上内阁首相拥有最高政治权力B.国王权力不受到惯例与民意的约束C.英国自古至今都是君主统治的国家D.君主与内阁之间在秘密会议中决策21.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国王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C.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开始成为趋势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D.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22.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三条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非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

”其基本精神是( )A.严明军队纪律 C.维护法律尊严 B.保护私有财产 D.调节军民关系23.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政体多次更迭。

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是()A.帝制 C.君主专制 B.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24.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这种发展速度的加快叫做“革命”是适当的。

促成德国这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新教的胜利 C.欧洲霸权的确立 B.国家的统一 D.垄断组织的形成25.奥巴马于2012年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在任职期间的权力与义务不包括( )A. 宪法负责,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B.对国会负责,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C.最高行政权并统率三军D.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26.1787年,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制定并通过的《联邦宪法》,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会议召开的地点在()A.费城 C.波斯顿B.纽约 D.华盛顿27.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的是( )A.皇帝B.宰相B.总统D.帝国议会众议院议员28.“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

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

”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 )A.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文件 B.坚持了民主原则C.由少数人操纵进行修改 D.适应了现实的需要29.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清教徒要求进一步进行宗教改革C.议会反对派拒绝通过征税法案B.议会成为反对英国王权的领导中心D.查理一世和议会的矛盾激化30.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拥有对法律最高司法解释权的是()A.总统 C.参议院 B.众议院 D.联邦法院3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D.完全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32.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下列史实最能支撑德意志是“政治跛子”这一观点的是()A.德意志帝国推行联邦制 B.成立帝国议会等代议机构C.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 D.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33.“……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A.联邦制原则 C.民主原则 B.权力制衡原则 D.自由原则34.“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这份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35.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最典型的共和国,它甚至被称作‘共和国之祖国’(梁启超语)……其影响之深远,已让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国望尘莫及。

”他评价的是()A.德国 B美国 C中华民国 D.法国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3大题,第36题11分,第37题10分,第38题9分,共30分。

36.(11分)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同时有所不同,有学者说汉初采用的是一种混合体。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

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4分)(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分)(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1分)3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

此两制皆起于西汉。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