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经济若干统计特征及发展趋势

厦门经济若干统计特征及发展趋势

厦门经济若干统计特征及发展趋势摘要:选取厦门市1993年以来经济发展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描述了一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划分了经济发展的阶段,采用新方法预测了2008年的经济指标,进而得出若干启示和分析结论。

关键词:经济预测;时间序列;统计分析厦门市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数量规律,对于今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其发展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变化过程。

本文通过分析1993-2007年的经济指标,找出一些统计特征。

所选指标具有全局性。

一、原始数据及其新型直观展示图根据《厦门市统计年鉴(2007)》、《2007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数据成表1,这实际上是时间序列多元数据。

从数据表可以进行一些分析,但不直观,横向和纵向分析起来很费劲。

现尝试用这种新创的表格型数据直观图展示信息。

相对于表1,在每个格子内换成椭圆表示数据的相对大小,见图1。

数据经过正规化到0~1区间,每一栏指标最小的仅为直线,最大的为满格椭圆,与其它栏目没有对比关系。

这种图可以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多元时间序列数据。

当然这种图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同一栏目椭圆面积只能粗略反映大小,没有严格的倍数关系,这是因为数据经过正规化处理,原始数据的绝对关系已经改变。

由图1可以看出,10项指标中,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向下减小,农林牧渔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个别年份出现缩减情况外,其余全部呈串珠金字塔形,表示逐年递增。

从每个串珠的上下变化速度看,各项指标还是比较协调的,各个指标或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差异不大。

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最快,这是近几年来厦门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带来的成果;接下来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势头强劲,表明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精神上的享受也称为一种潮流。

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发展变化较为平稳,略有消减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潜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呈现的漏斗形,也有其变化的原因。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晚婚和计划生育政策,厦门市在这方面的工作上狠抓落实,人口的增长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上保持了较小的增幅,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5.2‰),厦门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

由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外来移民的加入,总人数年年在增加,但于2006、2007年已趋于较稳定的状态。

二、发展阶段分析厦门市1993-2007年15年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

可以通过Q型点群分析探讨各年份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15年的谱系图见图2。

可以分为2群,其中第二群又可分为A、B两类。

出乎意料之外,谱系图中年份竟然按顺序排列,没有打乱!Q型点群分析是把特征相近的样本聚为一类,原来预计年份排列不应当维持原来次序,现在年份仍按原来顺序。

这表明一个重要特征,即厦门市经济的发展每一个时期(相邻年份)有其相应的特点,特点的变化是渐进的,暂时还没有出现周期。

如果出现周期,相隔一个或多个周期的年份数据必然因其相似性而聚为一类。

从直观图示(图1)上也看出,大部分指标都呈现渐增趋势,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接着,作了多元有序数据最优分割。

这种分割能够找出有序样本中明显的界线,分割出多个组(时期)。

分割的原理是用数学方法,使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保证一组内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组特征差异大。

先进行最优2分割(计算过程从略),找出I号界线(图2),把整个序列分成2组,即2个时期,与群分析的第一群和第二群对应。

15年来最大界线在1995年和1996年之间,以此将1993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大的时期。

1993年到1995年为第一时期,1996年至今为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1)经济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所有指标的绝对值都较小。

(2)财政总收入、工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值较小而增长速度很快。

(3)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下降。

第二时期的特点是:(1)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经济总量明显加大。

(2)这一时期工业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同步增长,且步伐较快。

(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早期增长缓慢,近2年迅速膨胀。

(4)农林牧渔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较大而增幅停滞,在小范围内波动。

(5)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下降后缓升。

为了细分,再进行最优3分割。

分割结果,增加II号界线,在2002年与2003年之间,恰好是第二群的A类与B类的界线,把第二时期分为2个阶段。

1993-2002年为第一阶段,2003年至今为第二阶段。

II号的界线把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新阶段划分了出来。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较小,工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GDP和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小。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1)农林牧渔业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开始微幅下降。

这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经过改革发展,收到了巨大效益,但是由于耕地、山水资源的限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它提示我们这方面的突破只有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2)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加大。

(3)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攀升,但保持在4.3‰-8.5‰之间,这种攀升的势头要引起注意,如果是外来人口造成,则不必担心。

第二阶段国民经济各项产值增幅显得偏快,要注意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发展生态型、环保型、效益型经济。

再继续进行最优4分割,得到III号界线,在第一阶段初期,只分出来2000-2002年3年,意义不大,舍去。

三、发展指标预测时间序列数据是随各项影响因素变化的,是多个影响因子(自变量)的函数,这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当作因变量,其余指标当作自变量,求出回归方程,用来“预测”知道其他指标情况下的GDP。

这只是一般的思维。

如果2008年尚未结束,2008年各项指标未知,怎样预测2008年的GDP呢?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它必须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它一定有端倪可查。

某年的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值,反映了这一年为下一年各项事业打下的基础,是下一年某经济指标(如GDP)的自变量。

基于“某一时间段的指标值是下一时间段某项待预测指标形成的基础”的观点,可以认为,后一时间段的因变量是前一时间段各自变量的函数。

这种新的回归分析思想是新近提出的,采用这种思想的回归分析称为前移回归分析。

经过对表1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方程:下年GDP = 74.58601+1.29095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1703(上年固定资产投资)- 1.1860444(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选择引入变量的F1=2.747,剔出变量的F2=2.667,经逐步回归分析,只剩下方程中3个指标。

最终回归方程检验值4856.126,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临界值为3.708265,显著性水平为0.01的F临界值为6.552312。

因此,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由这个方程计算1993-2007年的GDP,列于表2,除了2007年,其余各年误差都非常小,平均相对误差为1.35%,效果较好。

2008年尚未结束,各项指标无法得到,但是根据方程预测的GDP为1660.464亿元,这有待于2008年末检验。

回归方程反映了近十几年来厦门市经济的内在规律,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1)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项指标是影响GDP的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起重要作用,表明经济政策的重要性,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和投资项目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GDP。

近几年基本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加大是引起经济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3)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着GDP 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从业群和消费群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就增加。

(4)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方程中得到体现,影响GDP 数值,呈现反消长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GDP就将越小。

这从道理上是显而易见的,也说明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5)选入回归方程中的指标只有上述3项,并不说明其他指标不影响GDP。

上述3项指标不是孤立的。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取得,间接反映了福建省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国民经济在各个部门发展的力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控制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上述3项指标隐含了国民经济多个部门的综合作用。

纵观已有资料的1993-2007年以及预测的2008年各项指标,2003年开始,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形成一个新的阶段。

速度既已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是今后经济建设的目标。

四、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从厦门经济发展10项指标的直观图可以看出,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逐渐减小后略有回升,农林牧渔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个别年份出现缩减情况外,其余各项指标全部逐年递增,其发展也是比较协调的。

1995年底为一个重要界线,把厦门市经济发展划分两个时期。

相邻年份经济发展情况类似,迄今为止全省经济还没有出现发展周期。

在农业发展潜力受限的情况下,以工业为主导,强化交通运输,抑制物价上涨,控制人口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

同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态型经济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