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现在那种状况已成为过去。污染治理真的产生了效果,空气 干净了。在工厂和家庭中大力推广无烟燃料,广泛利用天然 气和电力,使伦敦摆脱了烟雾的困扰。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 量已经降低了90%。今天的伦敦已经大不一样了。
二氧化硫烟雾的减少使伦敦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 高。大片的绿地成为伦敦的肺,它们不断地向伦敦注入新鲜 的氧气,吸收空气中的尘埃。伦敦的显现出了湛蓝的天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再则,环境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 系。在工业社会,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基本需要——温饱,更 高层次的享受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于是,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进入 了社会和家庭,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例如上面提到的洛 杉矶光化学事件。
最后,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直接相关。在工业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对环境问题缺乏认 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常常忽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存在,结果导致环境 问题越未越严重。当环境污染发展到相当严重并引起人们重视时,也常 常由于技术能力不足而无法解决。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
1958年在四日市海湾打的鱼开始出现有难闻的石油气味,使 当地海产品的捕捞开始下降。1959年由昭石石油公司投资 186亿日元的四日市炼油厂开始投产,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 石油联合企业城"。然而,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 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 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 等不适。从1960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一些哮喘 病患者病甚至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到1979年10月 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 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70年代,科学 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随着 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 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 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 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 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 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 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
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 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 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 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 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 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 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 城市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 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 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 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 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 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 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 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同时,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1979年至1989年 10年期间国际上接连发生的十大公害事故就说明了这点。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空气中普通的水雾并没有什么危害。但20世纪50年代笼罩着伦敦的烟雾 却成为一大杀手。当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由铁路、工厂和家庭释 放出来的烟雾高达两百五十万吨。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期间,空气 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了每天每立方米约四千到五千微克(安全浓度为100 微克/米以下),烟尘颗粒物的含量约五千微克。空气的重度污染导致了 伦敦在一周内死了约有四千人。无论是政界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意识 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开始思考:我们该为此做点儿什么了。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
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 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 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 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这
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至40年代初期,洛杉矶市已有250万辆汽,每天 消耗约1600万升汽油,但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每大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 人大气中,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 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这种烟雾刺激 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 高,同时,又使远在百里之外的柑桔减产,松树枯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的。在 工业革命初期,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作为能 源才开始进入工业生产体系中,使工业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最近几十 年,新的能源如水能、核能等不断得到开发利用。但是,一直到今天,工 业社会的能源依然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特别是煤和石油。随着工业的发 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井很快就带来一系列人类始料不及的问题。例 如,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包括钢铁、化工、冶金、 纺织等在内的工业体系,使煤的生产量、消耗量突飞猛增,从50O-600万 吨上升到3000万吨,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随之突出出未。在19世纪末, 英国伦敦就曾发生过3次由于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据称死亡人数共计达到 1800多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 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 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 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 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 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 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 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
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 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当时把 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去做鸡饲料,造成了九州、 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中毒死亡的事件。随后九州大学 附属医院陆续发现了因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食物而得病 的人。病人初期症状是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 眼结膜充血,后期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 重者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以至死亡。1978年,确 诊患者人数累计达1684人。
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 谷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 其中20人很快死亡。这次烟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 属微粒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了这些有害气体, 以致酿成大灾。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
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 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 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 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其次,工业产品的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 工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采矿量的直线上升,例如,日本足尾铜 矿采掘量在1877年只有不足39吨,10年后,猛增到2515吨,翻了 60多倍。大规模的开发与生产,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19世纪 末期,足尾引入欧美的冶炼法,以黄铜矿为原料冶 炼纯铜,但黄 铜矿含硫,而且含有剧毒的砷化物和有色金属粉尘,致使附近整 片的山林和庄稼被毁坏,矿山周围24平方公里的地区成为不毛之 地,受害中心的一个村庄被迫全部转移。另外,由于铜矿排出的 废水废屑中也含有毒性物质,排人渡良濑川,1890年洪水泛滥, 污染的河水四处漫溢,使附近4县数万公顷土地受害,造成田园 荒芜,鱼虾死亡,沿岸数10万人流离失所。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
实现现代化经营,成为从事铅、锌矿的开采、精炼及硫酸生 产的大型矿山企业。然而在采矿过程及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 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却直接长期流入周围的环境中,在当 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 镉通过稻米进入人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渐导致软骨症, 在妇女妊娠、哺乳、内分泌不协调、营养性钙不足等诱发原 因存在的情况下,使妇女得上一种浑身剧烈疼痛的病,叫痛 痛病,也叫骨痛病,重者全身多处骨折,在痛苦中死亡。从 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区被确诊患此病的人数为258 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