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笔者自幼酷爱武学,早年从师学练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随后又学习面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并习练与其颇有渊源的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也深研过少林拳学及少林《易筋经》(内经、外经及内养经),并广泛研习形意、八卦、大成诸家武学。
深感各派武学各有专长,若能得其精髓,虽一家武学也足以立身武林。
为探索武学高层境界,笔者更有幸学得道家先天太极拳、无极拳、内养功等高深武学与道学,并忝列为先天无极门三十二代传人。
由于亲身体验了道家先天武学之威力,始悉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实非虚语。
纵观当今新派武学,就笔者看来,它只是摘取了传统武学的一小部分,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根本不能体现传统武学的全貌。
目前有些习武者错误地认为实战中能打败对手的技击术就是武学,以为传统武学已不能面对港台及一些西洋拳法,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内外兼修的拳法。
殊不知真正的传统武学是历代先贤几千年来的智2结晶,集养生、技击、心性三位一体,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一步一个验证。
观当今之世,他国武学,尚无有出其右者。
目前.,我国传统武学,即使在技击方面,也属于世界武学的领先地位,今后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武学实属我辈重大责任。
最近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要求笔者谈谈太极拳的修炼方法,笔者愿将师门的教诲及个人的体悟披露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养生为根本,技击是灵魂”,任何一门完整的拳法都是养.炼并行的。
武学中养与炼是相辅相成的,养中有炼,炼中有养,二者缺一不可;养浅则武学修为浅,养深则武学修为深。
武学的修为内养是根基,没有强健的体魄,上乘的武学就无从谈起。
由于陈氏太极拳为特色显著的内家拳种之一,下面重点介绍陈氏太极拳几个主要基础功法及练功的步骤。
(一)桩功桩功不但在养生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是太极拳技击的基础。
桩功有站桩(静桩)、行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
站桩是修炼太极内功的最佳方法。
通过站桩的训练,能够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同时,站桩能培养人体内在潜力,蓄力于全身。
站桩时,通过不断协调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可求得周身混元整体之力;再通过舒筋、开骨、透肌肤、移位、伸、缩、气血鼓荡通周身的独特方法一步一步的训练,即可迅速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和高强度的发放能力及反应敏感能力。
通过站桩的训练,还能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神经末梢,使习者触觉灵敏,有感皆应,为最终达到一触即发的上乘境界,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舒筋开骨,拳家有云:“筋长力强,骨开力坚。
”其舒筋开骨,并非像体操运动员那样用外力拔筋开骨,而是以丹田内气贯通于筋骨之间促使骨开筋长。
舒筋开骨各家都有秘诀,如濒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捌式(快拳)就有一套秘不外传的舒筋开骨功与之相辅相成。
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把站桩中所得的六面平衡混元力充分发挥出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周身上下无处不在的整体八面螺旋力。
这是陈氏太极拳的核心。
行桩目的在于解决站桩之劲力与应用相结合的问题,有些习者在站桩中得力,可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力又没有了,这就是训练脱节。
所以把站桩、丹田内转、丹田鼓荡、以声助气、螺旋劲等基本的功法,要在行桩中经过形体的不同变化,不同的要求,达到运用自如,并使周身气血与自身间架协调统一。
在上述基础上,则能使周身上下产生八面支撑螺旋力。
这一步是通往上乘武学必由之路,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对于习武的学者来说,此步一过,前途便是光明。
化桩,将八面螺旋力不拘形式处处体现在太极拳中。
在周身任何一点,或一个手指,或通至周身,都具有八面螺旋力,就是全身无处不太极,何处粘着何处击,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做到“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至上太极特点,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高深技法。
平时行走坐卧,始终处在一种桩态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溶入了武学的上乘境界,没有特定的外部形体要求,此时只有神意在,无形胜有形,初步接近于后天返先天的境界了。
(二)丹田功丹田功是传统陈氏太极拳核心功法之一。
丹田(下丹田)位于脐内1.5寸,与命门穴相对。
有些门派认为丹田为脐下1.5寸或小腹之处,则或别有所见。
丹田为先天元气之舍,亦为周身气聚之所。
只有丹田与命门之气贯通,充盈带脉,方能更好地使周身上下气血流通,使内劲收发于丹田。
拳谱有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可见丹田在拳术中之重要性了。
丹田功包含有:丹田内转法,以声助气聚丹法和丹田鼓荡法等。
1.丹田内转法丹田内转是丹田功法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有些太极流派强调气沉丹田,而不知内在实质是丹田内转。
丹田如发动机,丹田内转犹如启动发动机。
有人以为气沉丹田只是一个重心下移,增加稳定平衡的问题,或是达到上虚下实的问题,未免小看丹田的作用了。
丹田内转为一切内劲之源,更为缠丝劲之总开关。
丹田内转是以丹田为枢纽与腰同步旋转,并以其为轴带动周身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贯通五脏六腑,形成周身整体的旋转运动,是训练整体混圆力的捷径之一,可使丹田浑厚内气圆转自如。
丹田内转是以人体中脉(丹田与命门之间)为中心,做平圆、立圆、纵圆旋转,顺、逆时针方向练习。
通过丹田内转的练习,在盘架时方能做到气沉丹田与气转丹田相互配合。
拳家有云:“引化转换,开合呼放,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
”根据历代太极拳师的经验和本人练拳体验,丹田功在陈氏太极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以声助气聚丹法通过特定字的发音,用声波振荡助气聚丹,增进丹田活动力和运转功能。
如:噫---(助气聚丹田,使丹田气充宁丰满,精力充沛。
)呀—-(助丹田伸缩,气压(挤)丹田,增强丹田伸缩功能。
)哼—-(含劲,助丹田蓄劲。
)哈—-(发劲,助丹田气发。
)太极拳以声助气聚丹法,以哼、哈为主,以噫、呀为辅,哼哈二声,一蓄一发,交替使用,就是武术上的所谓“打哼哈劲”。
四种发声,在不同条件下,使发力和受力双方均会产生不同效果。
3.丹田鼓荡法丹田鼓荡法,必须在丹田伸缩开合贯串于肢体开合的前提下,才能修炼。
丹田鼓荡,一旦带动周身鼓荡,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威力。
便如拳家所说:身如气囊,节节贯通,无所不在。
这时的太极功夫可以说达到了“如绵裹铁”、“绵里藏针”的水平。
(三)缠丝劲或日螺旋劲缠丝劲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
根据我国著名环境学家张惠民先生提出的宇宙螺旋气场学说,在螺旋气场影响下,宇宙的各个银河系呈螺旋运动,在螺旋气场影响下,地球上许多生物的生长外形也是螺旋形状,甚至人体内的蛋白质结构也是呈螺旋状的。
陈氏太极拳先辈或更早的拳学先辈,看出了螺旋运动符合养生和技击的需要,实是早已洞悉了天机,实为我等后辈望尘莫及,应感到大大有愧了。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运动方法。
其它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的缠丝劲,而在技击中向样是含有螺旋劲法。
不过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的缠丝劲。
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
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
浑身俱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人骨缝,外达于肤。
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
”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人劲的表现形式。
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它缠法便会迎刃而解。
缠丝劲是内外结合。
首先发于内,意念为先,丹田内转,内气随着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着骨缝而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
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的内在旋转。
这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
没有很好领悟缠丝劲法,其它劲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都是枉然。
每一动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合八为一”,即八面螺旋缠丝劲。
八面螺旋劲绝不是简单的肢体划圆,常有习太极者将没有内旋的肢体划圆,误认为是太极螺旋劲。
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对方于无底深渊。
所谓“四两拨千斤”是在螺旋缠绕当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
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接触点的力的转换。
这是陈氏太极拳核心劲法之一,其它的劲法皆以此演变而成。
(四)盘架盘架是太极拳的综合练习,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效的结合起来。
有人认为拳架就是一种活桩找劲的练习,笔者认为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如练习书法中的笔划,盘架则是把笔划组合成一个完美的字体,在盘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体现着太极阴阳哲理。
否则即习练数十年也只能在强身健体这一阶段徘徊,不可能达到武学的上乘境界。
盘架练习首先要严格地遵循太极拳的原理,遵循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就是学规矩),一步一个脚印来验证自我。
初学人门时必须有明师指导,俗话说:“人门引路,必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将给以后的习练带来极大的隐患。
初学者必须搞清楚每一式的来龙去脉,要明确每一式在运动中虚实变化、方位、角度、拳法的运行路线。
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腹、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
在每一式演练中,何时松肩,何时旋肩,何时沉肘,何时坠肘,何时掩肘,何时沉腕,何时旋腕,何时松腰,何时蹋腰,何时旋腰,何时旋膝,何时扣足,何时拧足等,在习拳的动作变化中,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作用,要严格遵守,细心体察。
这是最基本的外形要求,虽然较繁复,习拳者不可不知,只要认真练习,短时就可掌握。
在形体符合规矩后,逐渐的摸索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
例如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碓”一式,两手一起一落,即分掤、捋、挤、按,一个左旋右转即包含着采、例、肘、靠,搞清楚每一式的技击含义,仔细揣摩力起于何处,落于何处;在行拳时处处以意为先,每一招、每一式时时意在与人实作,也即是前贤所说:“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手分八法、身分八法、足分八法,上中下八门合一。
另外,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换,习者不可不知。
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脊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
不懂折叠周身就如铁板一块。
陈氏太极前贤早有名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
”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
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因素,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其真正的内涵。
在盘架时,还应注意虚实的转换,虚实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如太极拳要求含胸、实腹,含胸是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这是人身整体的虚实。
或细致地划分,则人身无处不分虚实,无论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里与外,小到任何一个关节、一个指(趾)节,甚至每一个点,也都分虚实。
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中含轻、重、浮、沉的问题,每种又含双、偏、半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