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麦克·费瑟斯通认为,泛娱乐化是指包含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另一个倾向,即人们对待文化不是以一种高敬仰的心情来顶礼膜拜,而是“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和‘浅层次’感到欢欣鼓舞”。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为此全面分析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理性检视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合理构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意义重大。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娱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精神富足的重要表现,某种意义上,泛娱乐化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青少年的知识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知识价值观:拓宽知识视野“知识价值观是实践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价值观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三个方面。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青少年摆脱了纸质时代的束缚,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
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泛娱乐化信息具有平面化、视觉化等特点,使传播内容生动有趣而受青少年喜爱,青少年由主动接触娱乐化内容而间接了解了各种知识,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其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形成多侧面、多维度的知识价值观。
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6.6%,网络搜索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面对类型繁多、内容丰富的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信息选取,在搜索、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其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受到较好锻炼,有利于青少年知识价值观的形成。
(二)人生价值观:引导个性发展人生价值观是人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基本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倡导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成长为创新人才。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虽然体现的是娱乐精神,却隐含人的创新意识,突破人们的传统认知。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促发多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对传统人生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使青少年摒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平等、自由和个性化的生活。
“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是要变化,要变化就是要成熟,而要成熟,就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
”青少年始终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他们在精神放松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自我同一性是把与自身相关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风格,即个性化的人生价值观。
这要求青少年对传统人生价值进行批判性的继承,悦纳自己的缺点,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三)生命价值观:保持生命张力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对当下生命价值问题的自我追问,涉及生命意义、价值、理想和信仰。
青少年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青少年在接受娱乐信息的同时,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从而恢复生命的张力,保持生命的动力。
在释放压力的环境下,生命价值观教育才能“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样青少年才能主动去思、去想、去感受身边的人和物,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养成多维、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作为泛娱乐化影响的主要对象,是热爱时尚、追求新异、崇尚个性、可塑性强但又是判断力弱、价值观不成熟和极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
当青少年受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影响时,很容易认可、模仿和接受泛娱乐化中不良的价值观,从而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一)生活价值观的功利化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清晰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甚至不再信奉崇高的价值观,不愿意以理想为伴,禁锢在“小我”之中,远离了“诗与远方”的追求。
在他们的生活中,榜样力量不断被消减,其偶像更多的不再是科学家、工程师等,而悄悄变成了镁光灯闪耀下的歌手、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等。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选取了西安市十所中小学的300名青少年,针对他们的理想追求做了专业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五成多青少年崇拜明星。
青少年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使自己的生活目标变得狭隘,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当下生活,缺少对身边事物的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他人、对集体的奉献。
(二)生命价值观的漠视化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不再受舆论和权威的约束,不用承担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达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其中成为手机控、游戏控、网剧控的大有人在。
虚拟世界的行为凝结着个人利益和偏好,这种虚拟的生活习惯易被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偏离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造成青少年不关心现实生活,漠视他人的伤痛,逐渐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
长期在远离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空间里,造成青少年情感的干涸,导致自己生命情感的异化和对生命价值的漠视。
(三)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审美价值观还未定型,因此,在消遣娱乐的过程中容易被动接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中的不良影响,喜欢关注明星绯闻、奇闻轶事,迷恋网络直播(吸毒、色情等),导致青少年审美追求缺少理性的审视,只注重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
以综艺节目为例,其中虽有制作精良,旨在传递真善美的良心节目,但更多的却是“掌声、笑声、博彩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无聊事,事事开涮”的娱乐狂欢图景,此类低俗的审美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其将低俗、趣味低下的审美误认为是正常的审美,而将悦心悦意、悦智悦神的高雅审美弃置一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对 25 岁以下上网看电影的青少年网民的在线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轻松愉快的喜剧类电影内容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排名第一,使用率高达69.4%。
对于平面化、视觉化的网络动漫作品,青少年网民对搞笑和热血类动漫关注程度更高,使用率分别达到 50.6%和 46%。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过程是青少年在面对娱乐信息时经过自主选择和整合的结果。
为此,探析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很有必要。
(一)与青少年心理需求契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长期面对学习、升学、就业的压力,更加渴望娱乐与休闲,这使娱乐在青少年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开启一个新的世界,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泛娱乐化信息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
他们心甘情愿地沉迷于浅表化的娱乐世界,使自己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二)受青少年同辈群体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属于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一般是由年龄、地域、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或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密切的社会初级、非正式群体。
”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获得同辈认同,常常根据群体价值调整自身观念,通过彼此的相互模仿和学习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
当泛娱乐化的内容受到群体中部分青少年关注时,在同化作用下,其他青少年也会关注这种泛娱乐化的内容,由此泛娱乐化造成的影响就由部分青少年上升到群体。
同辈群体信奉的价值观念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发生偏转时,这种偏转又影响着每个人,致使青少年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
(三)大众传媒自身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种新兴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众生活。
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抢占受众眼球,争取经济利益,各种大众传媒普遍采取受众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的策略,其传播内容和形式走向泛娱乐化,从而使一些大众传媒放弃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最大的当属青少年,他们身心发展未成熟,价值观还处在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长期处在娱乐化的环境下,易沉迷于“娱乐至死”的狂欢盛宴之中不能自拔。
此外,大众传媒传播制度不完善也是青少年受泛娱乐化影响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大众传媒普遍采取“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其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克服资金短缺、人才紧缺等困境,更倾向于利润高、成本低廉、符合受众喜好的娱乐节目。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信息免不了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致使传媒市场管理混乱,不良信息易被获取。
当青少年接触到不良信息时,危害青少年身心成长,扭曲青少年的认知,阻滞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消解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青少年价值观造成的消极影响,应该多方合力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不断自我完善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价值观教育。
强化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克服泛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娱乐方式,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生命热情,促使青少年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维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主流道德;教育青少年自觉拒斥恶搞行为,抵御泛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失范行为,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经历,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完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使用媒介的能力。
面对泛娱乐化的影响,中小学要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看待泛娱乐化中传递的信息,对不良、消极和颓废的信息有正确的认知;引导青少年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沉迷于泛娱乐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减少泛娱乐化带来的网络沉溺、生活庸俗、情感干涸和生命异化。
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远离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才能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绚丽的光彩,走向生命的辉煌。
最后,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
中小学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减少阅读直白的网络小说和观看品位不高的电视剧的时间。
健康的文体活动中蕴含着健康的精神、运动的美,这不仅能使青少年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运动美的感染,还有益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避免价值观的庸俗化。
中小学教育要使青少年通过参加各种兴趣广泛的活动使其体会到生命的愉悦、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爱和生命的魅力。
(二)转变家长观念,理性看待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调查数据显示,“42.5% 的家长不支持青少年将业余生活投入网络娱乐中”,“69.5%的家长会担心孩子由于网络娱乐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