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养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研讨会论文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是中国未来的造梦者。
然而,令人堪忧的是,如今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被贴上“信仰缺失,理想淡化,追求享乐,过于自我,过于功利”等标签。
面对90后、00后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流行价值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下定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实,早在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大命题被正式提出。
这些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不断研究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收到一定的成绩。
但是,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带来的海量信息,以光速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冲击,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确立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但也折射出不少问题。
一是理想信念和爱国意识淡化。
在纷扰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产生强烈碰撞,青少年的价值追求越趋多元化。
“追求理想化的物质生活”、“成为有权有势的人”等覆盖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多数青少年在平衡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天平时,更倾向于个人理想。
在祖国需要和个人发展之间更着重个人发展;在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更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人生的长远规划。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精神追求,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趋向世俗化、实用化,只注重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享受和感官的满足,不谈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
当得知地震造成严重伤亡时,部分青少年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或者抱着“有钱人应该多捐钱救灾,我没钱不用理会”的心态。
更不要说面对国难当头的假设,“应该先让别人去抗战,如果侵害到自己再去抗战”的答案告诉我们,青少年所讲的奉献不再是无条件的“无私奉献”,而是与索取挂钩,爱国意识也被附加条件逐渐淡化了。
二是个人本位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绝大多数青少年虽然表现出对集体的认同,但心理上的个人主义仍相当强烈,表现在个人利益日趋重视。
当集体活动和个人事情相冲撞时,部分青少年会选择参与对自己有利的集体活动,能不去就不去。
而在面对父母对自己的帮助时,则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谢。
这都反映了当代青少年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此外,“有钱好办事”、“有钱就有权”、“读书为了找好工作”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
三是个人道德濒临失衡的边缘。
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感较弱,法律意识淡薄;颠倒传统道德,漠视社会公德;心理发育不成熟,恋爱观念不正确等。
当面对别人将殴打同学的视频上传到网上的行为,更多青少年认为,“只要经过本人同意就不构成犯罪”。
甚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更多人选择私下解决,而不是依循法律途径。
而近年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中的“伪娘”、“中性风”等现象被盲目追捧,“考试没有多大意义,作弊是明智之举”等更是引发热议。
多数青少年还会通过看暴力血腥片段、色情片段来满足好奇心和舒缓压力。
再者,早恋已
经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潮流,“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想要尝试一下”等观念不仅影响了学习,还有可能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
二、影响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一是市场经济利益导向,把青少年引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的道路上。
青少年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成长,逐渐觉得物质能使人满足,甚至以享受、攀比为荣,最终走进金钱至上的迷宫,迷失了自我。
二是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把青少年引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崇洋媚外的道路上。
快餐文化、美剧文化、歌舞剧文化等“走进来”,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而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导致全盘吸收国外的思想文化,走向崇洋媚外的极端,最终丧失了“走出去”的魄力。
三是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建设滞后,把青少年引向迷惘、消极的道路上。
社会转型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频发,加之信息社会容易渲染、制造问题,使青少年被负能量包围和误导。
不少青少年对社会公平、正义、廉政等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存在消极思想,对社会和个人前途丧失信心。
四是应试教育和应聘教育失误,把青少年引向“求分数”和“求就业”的道路上。
从应试教育到应聘教育推行的是成绩至上,分数为重;就业至上、工作为重,缺少的是综合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把青少年变成了应试的工具、就业的工具,难以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梦想、理想与个性。
三、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在个性张扬的时代,青少年是目的性强、主观性强的独特个体。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凭纪律来约束,必须遵循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结合实际,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引导,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是在主题教育上突出时代特征。
“学雷锋”、“廉政文化进校园”、“关爱孤寡老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年复一年,以观看电影、办征文比赛等表面且任务式的姿态向青少年灌输其思想内涵,但根植到青少年心中的精华却少之又少。
到头来,大多数青少年只是囫囵吞枣,被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因此,主题教育活动必须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突出时代元素,充分利用动漫、视频、微电影、微博、微信、QQ群等新载体,让青少年主动参与,深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
如:组织开展发布“学习雷锋”微博话题活动、“发现雷锋”小记者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话剧比赛等。
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层面,从仰视的角度转变为平视的角度,帮助青少年思想由被动学习优秀人物,拔高成“我”要主动做优秀人物。
二是在活动载体上突出品牌效应。
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不宜太零散,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形成独有的品牌,并具备可持续操作性。
如“道德银行”、“信誉银行”储蓄活动,“大手拉小手,建卫生城市”义工清洁活动、创作公益广告等活动,以此激发青少年广泛参与素质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同时,以好人好事感染青少年,通过组织开展交流会,让与青少年年龄相仿的典型人物自述事例,并畅所欲言,进行思想交流。
三是在组织活动上注重社会实践模块。
“教育之功,贵在引导”。
教育者往往被传统的课本知识教育理念和方法所局限。
目前,教育者普
遍存在“左倾”现象,认为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传递得越多越好,以教室要教育阵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开展工作,导致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应该为青少年学生多组织一些户外实践活动,寻找生动、有效的载体,把枯燥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事例和具体的活动,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青少年进乡村”等活动,克服价值观教育给青少年“假、大、空”的印象,着力培养才德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
四是在家庭教育上提倡科学民主。
在社会、学校与家庭环环相扣的教育模式下,家庭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家庭中,青少年扮演着孩子的身份。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只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往往忽略孩子精神上的培养。
对于一个问题,很多父母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亲身经验来教育孩子。
孩子们通常只是通过自己已获得的人生观对事物做出评价。
这时候,父母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要求还不能从心理上完全接受的孩子。
作为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懂得与孩子交换视角。
遇到问题时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思考一下。
并且要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
最忌说出“我过桥比你走路多……”之类的话,孩子对这些话一般比较排斥。
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感染孩子。
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讲道理。
“棒棍式”教育、“权威式”教育、“唠叨式”教育都只会得到反效果。
参考文献:
[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
[3] 试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